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假性癫癎发作系指在各种诱因下出现的类似癫癎发作的非癫癎性发作,非癫癎发作具有发作性事件的临床表现,临床难与癫癎鉴别,而造成误诊、误治.为提高对假性癫癎发作的认识,本文对1998年8月~2002年4月用动态脑电图仪检测到的16例假性癫癎发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视频脑电图(Video-EEG)对儿童发作性事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5~12月在泉州儿童医院因发作性事件而经Video-EEG监测的16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63例患儿,40例(24·5%)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23例(14·1%)判定为癫癎性发作事件,17例(10·4%)判定为非癫癎性发作事件;123例(75·4%)癫癎患儿得到了证实,其中35例(35/123,28·4%)可进一步确定癫癎综合征。结论Video-EEG对鉴别儿童发作性事件的性质、确定癫癎发作类型及相关癫癎综合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伴有非癫癎发作的脑性瘫痪(脑瘫)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与癫癎发作的鉴别能力。方法:1 198例9个月至6岁的脑瘫患儿纳入研究,对伴随发作性症状的患儿进行24 h视频脑电图监测,明确伴随的发作是否为癫癎发作,并观察伴随非癫癎发作患儿的发作症状、年龄、脑瘫型别及脑电图特征。结果:共578例(48.24%)患儿伴随发作性症状,其中伴随癫癎发作者231例(19.28%),非癫癎发作322例(26.88%)。322例伴随非癫癎发作的脑瘫患儿中,发作性症状包括非癫癎性强直发作、发作性摇头、耸肩或头后仰、发作性哭闹、惊恐发作、睡眠肌阵挛、刻板性运动等;158例(49.1%)显示脑电图有非特异性异常;111例(34.5%)在基层医院误诊为癫癎;1岁以内患儿非癫癎发作频率高于1岁~和3~6岁组患儿;痉挛型脑瘫患儿非癫癎发作频率最高(168例,52.2%),其次为不随意运动型(69例,21.4%)和混合型(65例,20.2%)。结论:脑瘫患儿伴随的发作性症状部分为非癫癎发作,注意与癫癎发作相鉴别。非癫癎发作发生频率与患儿年龄及脑瘫型别有一定关系。[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12):933-935]  相似文献   

4.
非癫癎性发作(non-epileptic seizures,NES)是一组临床症状类似于癫癎发作(epileptic seizures,ES)的发作性疾病,不伴有发作期脑电图痫性放电,其发生与脑部电生理紊乱无关,而是由于生理或心理功能障碍所致。在小儿发作性疾病中,NES发生率是ES的10~20倍,是常见的临床问题[1]。据报道[2],在国外癫癎中心就诊的病人中有18%~23%被证实为非癫癎性发作,在所谓的“难治性癫癎”中有25%~30%被最终证实为NES,故诊断癫癎发作必须排除非癫癎性发作。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ideo-EEG)监测能同步记录发作时的临床症状与脑电变化…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失神性癫(癎)的临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神是一类非惊厥性的癫(癎)发作,包括典型失神和不典型失神发作.其中典型失神发作具有独特的电生理-临床表现和药物学反应,与儿童失神癫(癎)、青少年失神癫(癎)等特发性全面性癫(癎)综合征有关.  相似文献   

6.
获得性癫癎性失语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国人获得性癫癎性失语的临床特征.方法获得性癫癎性失语1例报告并复习文献,对37例诊断为获得性癫癎性失语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获得性癫癎性失语均发作于儿童期,临床均有失语及脑电图癫癎样放电.其中以混合性失语及脑电图棘-慢复合波为多见,多数临床有癎样发作.结论中国儿童获得性癫癎性失语的癎样发作及失语多数控制良好.  相似文献   

7.
Liu XY 《中华儿科杂志》2011,49(8):567-571
癫(癎)是儿童神经系统的一类常见病,病因多样,表现复杂,因而是临床诊断最为困难的疾病之一.非癫(癎)性发作(noepileptic seizures,NES)指不是由大脑皮层异常电活动引起的各种阵发性行为、运动或感觉事件[1].将NES误诊为癫(癎)的情况在临床上屡有发生,为引起儿科医生和癫(癎)专科医生的重视,现对相关情况进行文献回顾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常将突然发生、突然终止的机体功能异常,而发作间期一切正常者,称为发作性疾病或发作性事件。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导致的发作性神经功能异常,称为癫疒间性发作;而大多数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功能异常表现,类似于疒间性发作但并不伴有与发作同步的发作性大脑皮质神经元异常放电,临床上称为非癫疒间性发作(NES)或非癫疒间发作性疾病、非癫疒间发作事件。非癫疒间发作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问题,在成人和儿童都可发生[1]。癫疒间发病率为3%~4%[2],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而与癫疒间发作相比,非癫疒间发作性疾病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癫癎发作及癫癎样放电具有昼夜倾向,睡眠是诱发癫癎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睡眠触发癫癎的易感性在不同的睡眠时相对发作及发作间期癫癎样放电的影响并不相同。该文主要研究局灶性及全面性癫癎儿童发作间期睡眠和觉醒状态癫癎样放电的特点。方法采用24h动态脑电图、多导睡眠脑电图及长程视频脑电图仪描记48例原发性癫癎儿童的全夜睡眠(至少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和睡眠前后觉醒状态的脑电资料,统计分析觉醒期及各睡眠期棘/尖波、棘/尖慢波等癫癎样波的放电指数的差异,比较局灶性和全面性发作类型癫癎儿童癫癎样放电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局灶性癫癎儿童组发作间期脑电图癫癎样放电的阳性率高于全面性癫癎儿童组(16/25,64.0%)vs(9/25,36.0%),(P<0.05)。癫癎患儿非快速动眼睡眠各期(S1~S4)癫癎样波放电指数为21.13±19.96,19.59±17.76,22.85±18.99,20.37±16.63,均高于觉醒期的8.20±6.21(P<0.05)。非快速动眼睡眠期S3期癫癎样波放电指数明显高于快速动眼睡眠期(22.85±18.99vs12.91±10.95),(P<0.05)。结论局灶性癫癎儿童发作间期脑电图癫癎样放电的阳性率较全面性癫癎儿童癫癎样放电阳性率高。睡眠,尤其是非快速动眼睡眠期对癫癎儿童癫癎样放电具有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夜间发作的各种类型小儿癫癎的临床与动态脑电图特征.方法 收集2005年6月-2006年12月本院小儿神经科门诊夜间发作及非夜间发作的癫癎患儿各38例.记录其性别、年龄、起病年龄、发作频率、癫癎家族史、头颅MRI检查及24h动态脑电图(AEEG)电监测结果.对夜间发作及非夜间发作癫癎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夜间发作癫癎的临床发作形式包括局限性发作13例(28.1%),局限性继发全面性发作1例(2.6%),全面性发作28例(73.7%).夜间发作癫癎仅于夜间睡眠期癎样放电23例(60.5%),清醒期和睡眠期均有癎样放电且无明显差异9例(23.7%),均有癎样放电但睡眠期明显多于清醒期6例(15.8%).夜间发作与非夜间发作癫癎的临床发作形式、癎样放电部位及异常波主要类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а>0.05).二者存在癎样放电的时期有显著性差异(Pа<0.05),且夜间发作癫癎在睡眠期存在癎样放电明显多于非夜间发作癫癎.结论 夜间发作的癫癎形式多样,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难以与睡眠障碍相鉴别,睡眠期AEEG对于夜间发作癫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癫癎儿童发作间期癫癎样放电特点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癫癎发作及癫癎样放电具有昼夜倾向,睡眠是诱发癫癎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睡眠触发癫癎的易感性在不同的睡眠时相对发作及发作间期癫癎样放电的影响并不相同。该文主要研究局灶性及全面性癫癎儿童发作间期睡眠和觉醒状态癫癎样放电的特点。方法:采用24 h动态脑电图、多导睡眠脑电图及长程视频脑电图仪描记48例原发性癫癎儿童的全夜睡眠(至少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和睡眠前后觉醒状态的脑电资料,统计分析觉醒期及各睡眠期棘/尖波、棘/尖慢波等癫癎样波的放电指数的差异,比较局灶性和全面性发作类型癫癎儿童癫癎样放电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局灶性癫癎儿童组发作间期脑电图癫癎样放电的阳性率高于全面性癫癎儿童组(16/25,64.0%)vs(9/25,36.0%),(P<0.05)。癫癎患儿非快速动眼睡眠各期(S1~S4)癫癎样波放电指数为21.13±19.96,19.59±17.76,22.85±18.99,20.37±16.63,均高于觉醒期的8.20±6.21(P<0.05)。非快速动眼睡眠期S3期癫癎样波放电指数明显高于快速动眼睡眠期(22.85±18.99 vs 12.91±10.95),(P<0.05)。结论:局灶性癫癎儿童发作间期脑电图癫癎样放电的阳性率较全面性癫癎儿童癫癎样放电阳性率高。睡眠,尤其是非快速动眼睡眠期对癫癎儿童癫癎样放电具有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癫(癎)是儿科神经学常见疾病,癫(癎)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癫(癎)发作,提高癫(癎)患儿的生活质量.正确的诊断是合理治疗的前提,癫(癎)的治疗包括以抗癫(癎)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为主的药物治疗和其他非药物治疗,如预防危险因素、心理治疗、外科治疗、酮源性饮食治疗及病因治疗等;其中AED是控制癫(癎)发作的主要手段.本文就儿童AED治疗过程中相关问题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发作性疾病表现可分为癫癎发作和非癫癎性发作。癫癎是小儿神经系统较常见的疾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的脑功能失常性疾患。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是大脑神经细胞群反复超同步放电所引起的发作性、突然性、反复性、短暂性脑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本病具有发作性、复发性和自行缓解性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下医生可根据患儿典型的癫癎发作病史、脑电图检查即可对癫癎作出正确的诊断。但临床实践中儿童癫癎的诊断远非如此简单,由于儿童特别是婴儿年龄小不能叙述自己的感受,不可能提供详尽准确的病史,即或有目击者,也因…  相似文献   

14.
癫(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其起病与年龄密切相关,尤其好发于未成熟脑组织.长期反复癫(癎)发作可导致未成熟脑组织损伤,使未成熟脑对癫(癎)性脑损伤的易患性增加.脑黑质网状部既有精细的抗痉挛作用,同时又是癫(癎)发作的易损脑区.根据这一特点保护未成熟脑黑质网状部可以预防或减轻癫(癎)发作,同时对癫(癎)性脑损伤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给予患儿黑质网状部脑保护类药物是治疗癫(癎)性脑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影响癫(癎)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为癫(癎)的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290例癫(癎)患儿的临床资料,随访患儿发作、用药、智力及精神运动发育等情况,以至少1年无发作为疗效控制指标.结果 ①经正规抗癫(癎)药物治疗,57.9%患儿发作控制满意,多数可以正常学习或生活;(②各型癫(癎)均有控制发作的可能,不同发作类型癫(癎)的控制率不同;③起病年龄越早,特别是1岁内起病者发作控制较差;④原发性癫(癎)控制率明显高于症状性或隐源性癫(癎),症状性癫(癎)预后最差;⑤大部份病例经单药治疗可以控制发作,2种药物治疗未控制者,再添加药物进行治疗,控制率无明显提高.结论 儿童癫痫的预后大多良好,有下列情况者预后差:①起病年龄小,尤其是1岁者;②同时有多种发作形式;③症状性癫(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良性癫(癎)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与其他类型癫(癎)和偏头痛是否有共同的发病基础.方法 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BECT患儿采用配对队列研究,每l例BECT患儿(共53例入组)根据年龄和性别匹配1例隐源性或症状性部分发作性癫(癎)患儿和l例无癫(癎)发作患儿.向入组队列的患儿父母或直接监护人问卷或电话访谈,收集有关患儿家庭情况、偏头痛或偏头痛等位症信息.根据国际头痛协会(HIS-R)制定的修订版头痛分类标准,比较各队列组癫(癎)发作情况和偏头痛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BECT组简单部分性发作比例较隐源性或症状性癫(癎)组高(P<0.01);在隐源性或症状性癫(癎)组中,15例(28.3%)为癫(癎)病灶在前额,12例(22.6%)癫(癎)病灶在颞叶,3例(5.7%)病灶在前颞,3例(5.7%)病灶在枕叶,1例(1.9%)病灶在顶叶,8例(15.1%)病灶在中央,11例(20.8%)为多灶性.5例(9.4%)曾行过癫(癎)外科手术.两癫(癎)发作组中偏头痛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隐源性或症状性组癫(癎)发作后头痛较BECT组高(P<0.05).与无癫(癎)发作组相比,肯定型和可能型偏头痛发生率较高(P=0.05).隐源性或症状性癫(癎)中有8例头痛只发生在癫(癎)作后,而BECT组中无1例是这种情况.有先兆型偏头痛的在癫(癎)发作组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和无癫(癎)相比,BECT组良性发作性眩晕发生率较高(P<0.05),运动性呕吐发生率也较高(P<0.01).其直系亲属中母亲91%而父亲53%有头痛病史.除了隐源性或症状性组中儿童母亲有先兆无偏头痛发生率较其他组高外,其余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癫(癎)和偏头痛发病机制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易患基础,癫(癎)发作可能加重偏头痛的易患倾向.  相似文献   

17.
儿童癫癎视频脑电图监测及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视频脑电图在儿童癫癎诊断、分类和鉴别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对临床上拟诊为癫癎的278例患儿,应用伟思VEEG1161B型视频脑电图仪,进行1~4h的动态监测,至少包括1个清醒-睡眠周期或1次发作,并利用各种诱发试验,监测中对各种状态及事件进行标记,结束后将记录的EEG与临床录像资料同步回放,并利用数字化脑电图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78例临床上拟诊为癫癎的患儿,209例(75.2%)得到了证实,其中92例(44.0%)进一步明确了癫癎综合征的诊断;53例(25.4%)监测到癫癎发作,其中34例(64.2%)为局灶性起源,19例(35.8%)发作时脑电图波形不含棘慢波.结论视频脑电图是诊断癫癎及明确癫癎分类的可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惊吓性癫(癎)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方法 对2003年12月-2008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7例惊吓性癫(癎)患儿的病因、发作诱发因素、发作类型、脑电图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惊吓性癫(癎)患儿中男4例,女3例;起病年龄为5个月~7.5岁.有病因学异常6例,涉及4种不同的获得性病因;有影像学异常6例,以局部脑萎缩多见.7例均有惊吓性发作,同期有自发性发作,其中4例以自发性发作起病.发作的诱因5例为声音刺激,2例为碰触刺激.惊吓性发作的类型包括强直-不典型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肌阵挛-强直发作、强直发作及局限性发作,与自发性发作类型可相同或不同.发作期脑电图常见弥散性电压衰减图形,并可见与发作类型相关的其他图形.病例对多种抗癫NFDF4药的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结论 惊吓性癫(癎)常见为症状性的反射性癫(癎),声音及碰触刺激为主要诱发因素,惊吓性发作包括全面性发作及局限性发作中的多种类型,发作期脑电图常见为弥散性电压衰减图形.本病对抗癫(癎)药治疗反应欠佳,总体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癫癎儿童发作间期全夜睡眠状况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随着睡眠医学的发展,癫癎患者的睡眠质量作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已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儿童睡眠研究的复杂性,目前关于癫癎儿童睡眠状态的研究较少。该研究旨在初步探讨癫癎对儿童发作间期睡眠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导睡眠生理脑电记录仪对48名癫癎儿童及12名正常健康对照儿童进行全夜多导睡眠脑电记录仪检查,按照癫癎发作类型、发作好发时间将患儿分为全面性癫癎组、局灶性癫癎组以及清醒发作组、睡眠发作组,评价各组患儿与健康对照儿童之间各项睡眠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儿童比较,癫癎儿童睡眠效率(SE)下降(85.4±8.6)% vs (90.9±5.8)% ,(P<0.05)。局灶性癫癎儿童睡眠总记录时间(TRT)延长、SE下降;全面性癫癎非快速动眼S1期睡眠比例(S1%)增加,快速动眼睡眠比例(REM%)减少;易在睡眠期发作的癫癎S1%延长,REM%、SE较对照组减少,其中全面性癫癎组REM%、SE缩短,局灶性癫癎组TRT、S1%延长,SE下降;易在觉醒期发作的癫癎与对照组各项睡眠参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癫癎可影响儿童的睡眠结构,不同类型的癫癎对儿童睡眠结构影响不同。全面性癫癎患儿浅睡眠延长、快动眼睡眠缩短,其中易在觉醒期发作的儿童以浅睡眠延长为主,易在睡眠期发作的儿童以快动眼睡眠缩短、睡眠效率降低为主。局灶性癫癎患儿睡眠效率降低,其中易在觉醒期发作的儿童睡眠结构无异常,易在睡眠期发作的儿童以浅睡期延长、睡眠效率降低为主。[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1):6-10]  相似文献   

20.
抗癫(癎)药对未成熟脑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或频繁癫癎发作可导致惊厥性脑损伤,使用抗癫癎药(antiepileptic drugs,AEDs)能有效控制癫癎发作,是阻止此种脑损伤并促进患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