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及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将46例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依那普利组(22例)和缬沙坦组(24例);治疗3个月~5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固酮(ALD)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心功能(NYHA分级)均有改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均显著提高(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显著缩短(P<0.0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那普利组治疗后PRA、AngⅡ、ALD水平无变化,缬沙坦组AngⅡ水平升高(P<0.05),ALD水平降低(P<0.01);两组病人治疗后血尿素氮、肌酐水平均无显著变化.结论缬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相近.必要时可作为依那普利的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钠水平对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300例,按照血钠水平分为低钠组(血钠水平135 mmol/L,n=150)和正常组(血钠水平≥135 mmol/L,n=150)。比较两组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脑钠肽水平,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脑钠肽及血钠水平,并分析血钠水平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脑钠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低钠组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脑钠肽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心功能分级Ⅳ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脑钠肽水平高于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患者,血钠水平低于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患者(P0.05);心功能分级Ⅲ级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脑钠肽水平高于心功能分级Ⅱ级患者,血钠水平低于心功能分级Ⅱ级患者(P0.05)。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钠水平与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肾素(r=-0.425)、血管紧张素(r=-0.378)、醛固酮(r=-0.466)、脑钠肽(r=-0.621)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血钠水平降低会导致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RAAS激活、血浆脑钠肽水平升高,进而加重患者心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不同血压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活性。方法运用放免法测定收缩压(SBP)<100mmHg(1mmHg=0.133kPa)的CHF患者(LPCHF组,22例),SBP>100mmHg的CHF患者(HPCHF组,25例)及健康人(对照组,18例)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固酮(ALD)水平。结果LPCHF组及HPCHF组血浆PRA、AngⅡ和AL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LPCHF组血清钠、SBP及脉压SB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LPCHF组血浆PRA、AngⅡ和ALD高于HPCHF组(P<0.05~0.01),LPCHF组血清钠、SBP及脉压SBP显著低于HPCHF组(P<0.05~0.01);CHF患者脉压SBP与血浆AngⅡ及ALD呈显著负相关(r=-0.501,P<0.01,r=-0.439,P<0.01)。结论CHF患者体内RAAS活性增高,且SBP<100mmHg者较SBP>100mmHg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溶血反应对高血压患者血浆中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Ⅰ(Ang 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及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高血压患者血标本每例分成2份,每例标本各取l份施行模拟溶血,将溶血及非溶血样本离心后,分别取血浆,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PRA、Ang Ⅰ、AngⅡ、ALD及ARR水平,并对溶血组及非溶血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溶血样本PRA、Ang Ⅰ、AngⅡ、ALD水平均明显低于非溶血样本(P<0.01),ARR假阳性率升高(P<0.05).结论 溶血对血浆PRA、Ang Ⅰ、AngⅡ、ALD及ARR检测结果有显著影响,严重干扰临床诊断,在实际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神经激素及镁代谢的影响.方法 57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常规治疗、合用卡维地洛治疗,8周后评定疗效,两组均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血浆镁浓度(PMC)、外周血单核细胞镁含量(MMC)及24 h 尿镁排泄量(UME)指标,并选择26名健康者为正常组.结果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力衰竭病人血浆NE、PRA、AngⅡ、ALD及尿UME均明显升高,MMC降低(P<0.01),UME分别与ALD、AngⅡ、PRA呈正相关(r为0.41、0.42、0.38,P<0.01).经卡维地洛治疗后,血浆ALD、PRA、AngⅡ及尿UME降低(P<0.05),MMC增加(P<0.01).结论卡维地洛阻断神经激素激活,同时减少尿镁排泄,增加细胞内镁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瘦素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相关性及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高血压组70例,对照组66例,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瘦素、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浓度.结果 高血压组瘦素、PRA和AngⅡ高于对照组(P<0.05).影响瘦素的因素是性别、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和PRA(P<0.01).高血压组瘦素与PRA、AngⅡ、ALD、SBP正相关(P<0.01).将高血压组分为高肾素组和非高肾素组,高肾素组瘦素高于正常肾素组(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存在瘦素抵抗,瘦素通过激活RAAS导致血压增高,主要表现为SBP升高.  相似文献   

7.
赵晖 《山东医药》2008,48(4):61-62
将86例心脏病患者分为永久性房颤(AF)组和窦性心律(SR)组,SR组AF组用氯沙坦治疗;采用放免法、发光法及超声检测两组的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血清脑钠素(BNP)及平均左心房内径(LAD).结果AF组血BNP、PRA、AngⅡ、ALD水平及LAD均高于SR组(P<0.05),其血BNP与LAD、AngⅡ水平明显相关(P<0.05);与治疗前相比,其治疗后血BNP及LAD降低,PRA、AngⅡ升高(P均<0.05).提示AF患者血BNP升高可能与心房重构有关,氯沙坦可能通过干预AF的心房重构,降低BNP水平.  相似文献   

8.
李焕明 《山东医药》2010,50(5):53-54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心衰)的疗效,以及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失代偿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rhBNP,对照组加用硝酸甘油或硝普钠,治疗72 h观察两组疗效;记录其治疗前、治疗后心率、心功能NYHA分级,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LVEF明显升高,心率、血浆PRA、AngⅡ、ALD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rhBNP治疗失代偿性心衰疗效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拮抗RAS过度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并通过活性的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组,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B组,15例)及心肌梗死患者(C组,20例),健康者(对照组,18例)的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活性。结果A、B、C组血浆PRA、AngⅡ、Al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C组血浆PRA、AngⅡ、Ald高于A、B组(P<0.05或P<0.01),B组血浆PRA、AngⅡ、Ald高于A组(P<0.05或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被激活,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并通过活性的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组,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B组,15例)及心肌梗死患者(C组,20例),健康者(对照组,18例)的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活性.结果 A、B、C组血浆PRA、Ang Ⅱ、Al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C组血浆PRA、Ang Ⅱ、Ald高于A、B组(P<0.05或P<0.01),B组血浆PRA、Ang Ⅱ、Ald高于A组(P<0.05或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心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被激活,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将67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补钠与限钠治疗两组,对血钠、氯、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肾功能损害、利尿效果及腹水消退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肥胖高血压患者瘦素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相关性,并探讨服用盐酸贝那普利8周后RAAS活性变化与瘦素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单纯肥胖患者、肥胖高血压Ⅰ级患者、肥胖高血压Ⅱ级患者、健康对照者各50例,每组男性、女性各25例。收集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和血压。检测血清瘦素、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水平,分析各组血清瘦素水平与RAAS活性的相关性,以及全部肥胖患者的血压水平与瘦素水平、RAAS活性的相关性。同时观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盐酸贝那普利治疗8周后,肥胖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瘦素、PRA、AngⅡ和ALD水平的变化。结果肥胖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瘦素、PRA、AngⅡ和ALD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肥胖组和健康对照组,且与高血压分级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肥胖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PRA、AngⅡ和ALD水平呈正相关(r=0.497、0.861、0.628,P<0.05或P<0.01)。单纯肥胖组的血清瘦素水平与ALD水平呈正相关(r=0.675,P<0.01)。全部肥胖患者的血压水平与血清瘦素、PRA、AngⅡ和ALD水平呈正相关(r=0.519、0.629、0.875、0.539,P<0.05或P<0.01)。应用盐酸贝那普利治疗后,肥胖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瘦素、AngⅡ和ALD水平明显降低(均为P<0.01)。结论肥胖人群存在瘦素抵抗,瘦素可能通过影响RAAS活性导致肥胖者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病人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及肾素(NE)的变化,分析AngⅡ、ALD及NE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将2017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接诊的33例心力衰竭合并感染病人作为观察组,同期33例心力衰竭无感染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AngⅡ、ALD、NE、B型钠尿肽(BN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DVI)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AngⅡ、ALD和N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血清AngⅡ、ALD及NE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ngⅡ、ALD和NE水平与病人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观察组BNP、IL-6、TNF-α、LVEDVI和LVESDV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部感染会造成心力衰竭病人血清中AngⅡ、ALD及NE表达上升,且与病人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使病人免疫功能和心肌功能损伤加重,从而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14.
本文测定了16例无明显心功能不全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S)患者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醛固酮(ALD)水平,并行有创血流动力学测定。发现在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改变的同时,PRA、AT—Ⅱ和ALD均明显升高,但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无线性关系。提示在心力衰竭早期已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过度激活,早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阻止心力衰竭的进一步发展可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水平与降压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12-2016-12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0例,按研究需要分为血浆肾素活性(PRA)升高组与PRA不高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升高组与AngⅡ不高组、醛固酮(ALD)升高组与ALD不高组,分析各对组间的临床参数;并按年龄分为低龄组与高龄组,分析2组间的RAAS水平,比较不同RAAS等级患者药物治疗的情况。结果:除年龄外,其他的临床参数均与PRA、AngⅡ、ALD无关(P0.05);低龄组患者的PRA、AngⅡ和ALD均显著高于高龄组(P0.05);随着RAAS等级的升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ALD拮抗剂的使用随之增加(P0.05),而利尿剂、钙拮抗体(CCB)的使用随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不同等级之间的血压达标率均较理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龄高血压患者的RAAS活性相对较高,根据RAAS活性的检测结果选择降压方案,可以获得理想的血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充维生素D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及炎症因子的影响,为高龄CHF病人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我院老年病科的老年(≥80岁)CHF合并维生素D缺乏病人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根据心衰指南用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骨化三醇(0.25μg,2次/d),连续治疗24周。治疗前后测定2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卧位醛固酮(ALD)、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IL-18、CRP、TNF-α以及LVEF等指标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25(OH)D3、LVEF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PRA、AngⅡ、ALD、IL-18、CRP、TNF-α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补充维生素D能够改善老年CHF病人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维生素D抑制RAAS活性、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应用利尿剂的同时补钠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方法9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补钠组48例和限钠组49例,测定血钠、氯、尿钠、氯、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并比较肝性脑病发生及腹水消退等情况。结果治疗后补钠组患者血钠、氯水平提高,尿钠排除增多,血PRA、AⅡ和ALD水平降低,肝性脑病和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低,疗效明显优于限钠组。结论在应用利尿剂的同时适当补钠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有利于减少肝性脑病和肾功能损害的发生,而且能增加利尿效果,消退腹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宁冬梅  王莉  居岭  赵厚勇 《山东医药》2011,51(29):59-60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并高血压(HP)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DM患者320例,其中DM并HP160例(观察组),单纯DM160例(对照组)。检测两组在普通饮食和低钠饮食下立位、卧位时的血浆PRA、AngⅡ、AL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普通饮食下卧位时的血浆PRA、AngⅡ、ALD明显升高(P均〈0.05);低钠饮食下两组PR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卧位时的ALD及立位时的AagⅡ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DM并HP患者血浆PRA、AngⅡ、ALD明显升高,其可作为预测HP的风险或治疗DM并HP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HF)患者循环内分泌激素及左室功能的影响,并评判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AMI并发急性失代偿性HF患者58例,随机分为rhBNP组26例和硝酸异山梨酯组32例,在标准抗缺血、抗HF治疗的基础上,持续静脉应用rhBNP或硝酸异山梨酯48h,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h、24h及72h,检测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浓度;治疗前及治疗后72h测定血BNP、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比较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硝酸异山梨酯组比较,rhBNP组血浆PRA、AngⅡ、ALD治疗6h后即降低(均P<0.05),72h时仍保持较低水平(均P<0.01);治疗后72hBNP下降(P<0.01),LVDd及LVEF明显改善(P<0.05,P<0.01),30dMACE事件发生率rhBNP组显著低于硝酸异山梨酯组(P<0.05)。结论:rhBNP对AMI伴HF患者的血浆肾素、AngⅡ和ALD水平有快速而持续的抑制作用,可以显著改善左室功能,同时降低30d内MACE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对受试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TⅡ)、醛固酮(aldosterone,ALD)及ANP含量。结果 心力衰竭组血浆ANP、ATⅡ、AID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浆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NP水平与ATⅡ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ALD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同步监测ATⅡ、ALD、ANP有助于早期发现心力衰竭,判断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