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病例分析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合并脑栓死的临床状况、抗凝治疗情况。方法总结我院2003-2006年住院患者非瓣膜病房颤60例,非瓣膜病房颤合并脑栓死16例。分析合并的疾病及临床抗凝应用情况。结果非瓣膜病房颤合并脑栓死发生率26.7%,以高血压、冠心病居多,接近60%,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脑卒中前口服阿司匹林40例,有2例脑栓死.仅有1例口服华法林。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是脑栓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复杂,病残程度高,加强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健康教育以减少脑栓死的发生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聂晶  范立红 《临床医学》2008,28(5):34-35
目的 探讨持续口服、停止口服及未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和血栓栓塞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患者92例,根据华法林口服情况分为三组:持续口服华法林组、停止口服华法林组及未服华法林组.分别测定外周静脉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及观察各组血栓栓塞发生率.结果 停止口服华法林组血浆Fg含量为(413±142)mg/dl,显著高于持续口服华法林组(286±48)mg/dl,P<0.01及未服华法林组(388±124)mg/dl,P<0.05;持续口服华法林组与未服华法林组血浆Fg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止口服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9.0%)明显高于持续口服华法林组(3.3%)和未服华法林组(7.3%),P<0.01;持续口服华法林组与未服华法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患者停止口服华法林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升高,致血栓栓塞危险明显超过未服华法林及持续口服华法林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纳入某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100例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随机数表法分组,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对于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患者选择华法林抗凝治疗,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组则对于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患者选择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对比两组卒中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改善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组卒中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改善的时间、凝血功能指标相比华法林抗凝治疗组有优势,P0.05。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发生率(2%)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发生率(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疗效肯定,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卒中发生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采用自我管理教育法。2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通过家庭访视来评估患者华法林治疗依从性的情况。结果未合并其他疾病、接受过抗凝宣教的患者抗凝依从性得分显著高于合并其他疾病、未接受过抗凝宣教的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的抗凝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入院时评分;干预组患者经自我管理教育后,抗凝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我管理教育能提高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心脏瓣膜病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抗凝效果。方法对2017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心脏瓣膜病并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成试验组(n=25)与对照组(n=25),对照组采取常规华法林给药方式和剂量进行治疗,试验组在采用华法林进行治疗前先进行"华法林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INR达标时间以及出血和血栓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前的PT值以及AP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PT值以及APTT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INR达标时间较短(P 0.05);两组出血以及缺血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心脏瓣膜病并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治疗前先进行"华法林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抗凝效果显著,并可有效缩短INR达标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策略。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高龄老年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依据抗栓策略将这些患者分为单联抗血小板治疗组(对照组,n=30)和单联抗血小板+华法林治疗组(研究组,n=30)两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新发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部位动脉栓塞等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牙龈/鼻出血、皮肤瘀斑、皮下血肿等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6. 7%(5/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 7%(8/30)(P 0. 05),出血事件发生率为43. 3%(13/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 0%(3/30)(P0. 05)。结论高龄老年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单联抗血小板+华法林治疗较单联抗血小板治疗更能有效减少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但是会增加患者的出血事件的发生,应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华法林抗凝治疗心房颤动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堂 《临床医学》2010,30(6):63-64
目的评价华法林用于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223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112例与阿司匹林对照组111例。治疗组给于华法林片,每次2.5 mg,第1天每天3次,第2天每天2次,然后每天1次,治疗开始每2天复查1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后每月复查1次INR,依据INR调整华法令用量,使INR保持在2.0~3.0。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50 mg,每天3次。每2周进行1次随访,随访期为1年,观察血栓栓塞事件及有无出血情况。结果华法令组的栓塞发生率为1.8%,阿司匹林组为4.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令组出血发生率为3.6%,阿司匹林组为1.8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使INR保持在2.0~3.0,能有效的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不良反应轻微,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服用华法林病人加强随访的抗凝效果。[方法]将400例非瓣膜病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0例,比较两组病人6个月内的遵医行为状况、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栓塞及出血事件。[结果]观察组病人按时随访、按时用药、按量用药、戒酒等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用药后6个月INR达标率为86.0%,高于对照组的72.0%(χ~2=4.560,P0.05);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为12.0%,低于对照组的28.0%(χ~2=4.000,P0.05)。[结论]加强随访具有提醒、监督、推动与宣传教育病人的效果,使应用华法林的病人获得了成功、规范的抗凝治疗,提升了用药方面的安全程度,进而达到了防范脑卒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大于75岁的高龄老年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重庆市人民医院中山院区完成2年随访的住院和门诊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共192例,根据服用抗栓药物种类将患者分为3组,即华法令组、华法令+单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组、单联抗血小板组,观察3组患者心血管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单联抗血小板组新发脑梗死及其他部位动脉栓塞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短暂性脑出血事件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令+单联抗血小板组患者皮肤淤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令+单联抗血小板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的高龄患者,华法令具有良好的预防血栓风险作用,而华法令+单联抗血小板对于高龄患者虽有出血风险,但其抗栓作用同样在本观察中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老年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基础上,观察组使用法华林治疗,3mg/d口服,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200mg/d口服。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INR值及血栓栓塞、出血等事件。结果观察组华法林维持量(1.75~4.75)mg/d,平均剂量(2.00±0.75)mg/d,INR值为3.08±0.72。2组出血发生率相似(P>0.05);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5%vs20.0%,P<0.05)。结论在严密监控INR情况下,使用华法林治疗房颤安全、可靠、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822-823
入选120例心房颤动患者,按收治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根据病因给予对症治疗,试验开始前2w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口服华法林治疗,并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用量,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随访12个月,以治疗后终点事件发生情况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治疗后终点事件总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3%,高于对照组的2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治疗房颤的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治疗后终点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利伐沙班对合并心功能不全的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间就诊于我院合并心功能不全的高龄NVAF患者18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91例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抗凝归为观察组,余91例应用华法林抗凝归为对照组。随访记录两组抗凝期间血栓事件、出血等不良反应以及凝血功能和心功能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出血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 proBNP)较对照组显著下降;COX风险模型发现,年龄及华法林是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利伐沙班对于合并心功能不全的高龄NVAF患者疗效不劣于华法林,但安全性显著高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13.
比较不同抗栓方案对房颤合并冠心病 PCI 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收治的房颤合并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联和三联组,二联组采用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栓,三联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华法林。比较12个月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以及D-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缺血性卒中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以及D-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三联组各指标水平显著低于二联组(P<0.05)。三联组缺血性卒中和血运重建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二联组(P<0.05),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8%,显著低于二联组12%(P<0.05);结论:三联抗栓方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CRP、FIB、PLT和D-D水平,减少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效果优于二联方案。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4):4371-4372
目的探究抗凝疗法治疗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40例,依据入院单双号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给予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双联抗栓治疗。对两组患者PPI(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情况、随访情况以及CHADS2、HAS-BLED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PPI使用率为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事件及次要重点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AS-BLE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HADS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治疗方法应用于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效果明显优于双联抗栓治疗,可以降低出血风险事件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3种抗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行PCI治疗的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n=30,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Ⅱ组(n=30,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Ⅲ组(n=30,华法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比较3组临床疗效、心房颤动发作情况。结果Ⅲ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Ⅰ组、Ⅱ组(P 0.05);干预后,Ⅲ组患者心房颤动发作频率低于Ⅰ组、Ⅱ组,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亦短于Ⅰ组、Ⅱ组,ST段压低程度低于Ⅰ组、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行PCI后接受华法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其心房颤动发作频率降低,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时ST段压低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除可导致心悸、胸闷、头晕等常见症状外,其潜在的危险在于可引发各种血栓栓塞,20%的栓塞事件与房颤有关,它是缺血性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可分为瓣膜病性和非瓣膜病性两种。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率远远超过瓣膜病性心脏病,非瓣膜病性房颤(nonvalvu laratrialfibrillation,NVAF)成为血栓栓塞的重要原因,房颤抗凝治疗的必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1]。而华法林能使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性降低61%[2],疗效明显优于阿斯匹林,但是,华法林严重的出血副作用,独…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术期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在我中心就诊的有意愿行导管消融术的80例心房颤动病人,根据病人的服药意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病人接受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对照组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两组病人在用药前后均给予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抗凝达标时间、左心耳血栓的发生率、术后早期出血事件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达比加群酯组抗凝达标时间明显低于华法林组,左心耳血栓发生率、术后早期出血率和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与华法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病人围术期应用可缩短病人术前准备时间,且不增加术后出血及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指南推荐对于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中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决策相对灵活性,分析评估目前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中危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探讨针对这一人群的抗凝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92例,依据患者意愿给予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和不服药,将其分为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阿司匹林组和不服药组。观察与对比各组治疗后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后终点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结果:192例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中,服用华法林的例数少于服用阿司匹林与不服药的例数(P0.05);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P0.05);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和阿司匹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和不服药组(P0.05)。结论:CHA2DS2-VASc评分法为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虽然为中危人群,规范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是必要的。结合我国国情服用阿司匹林是必要的和值得推荐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并发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65例具有中高位危险因素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85例口服华法林,对照组80例口服阿司匹林.随访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栓塞、肺栓塞、出血、死亡等终点事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165例患者随访9个月~2年发现,治疗组TIA、脑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肺栓塞、外周动脉栓塞、上消化道出血、死亡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出血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法林显著降低房颤患者脑栓塞发生率,有降低体循环栓塞发生率的趋势,可能增加脑出血发生率;阿司匹林治疗不减少房颤脑栓塞及体循环栓塞发生率,但可能增加房颤、消化道出血事件.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合理评估其风险,采用合适剂量华法林可明显降低其栓塞并发症.由于所选样本特殊性及样本量有限,结论尚需较长时间且样本量大的更严谨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采用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的治疗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7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华法林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达比加群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以及黏膜出血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10.22%,观察组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6.82%,两组患者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过程中黏膜出血发生率1.14%,低于对照组的10.22%(P0.05)。结论与华法林相比,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采用达比加群酯的治疗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