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重症胆管炎(简称ACST),亦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为胆道疾病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多见于结石、蛔虫、胆管狭窄等致胆管梗阻,胆管高压,在此基础上出现化脓性感染、全身中毒性休克表现。本文总结我院自1984~1991年间收住治疗ACST30例,浅谈体会。  相似文献   

2.
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急性重症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type,ACST),又名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胆道感染性疾病,是腹部外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和病  相似文献   

3.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SC)是由于急性胆管梗阻并继发化脓性感染所致,是肝外胆道梗阻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复杂而进展迅速,并发症多而且病死率高,是良性胆道疾患引起病人死亡的主要病症,已引起临床普遍重视。本文对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因、病理变化、诊断标准以及治疗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外科手术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12年7月我院治疗的106例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分别采用早期外科手术治疗和完全药物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和不良反应率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外科手术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等优点,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有效地救治重症急性胆管炎 (ACST)病人 ,达到降低病死率。方法 通过对 36例ACST病人治疗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找出该类疾病治疗的一般规律性。结果  5例死亡 ,31例抢救成功 ,从中摸索出手术治疗的时机应在病人Charcot三联征的基础上尚未发生较重休克和神经精神症状之前较为安全。结论 重症急性胆管炎是一个多样化临床病理过程 ,必须早期在未发生严重肝脏及多器官损害之前 ,不失时机地进行手术 ,解除胆道梗阻并减压引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内镜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效果。方法选择黑龙江省医院附属消化病医院消化科应用内镜治疗的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30例,在治疗1周后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移酶(GGT)、白细胞(WBC)的变化情况。结果内镜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3%,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应用内镜治疗后的ALT、TBIL、GGT、WBC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内镜治疗的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效果显著,治疗方法简单,安全可行,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总结护理方法以减少死亡率。方法:对2013年7月~2014年7月来我院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糖尿病的1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例,然后观察组对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各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对照组:3例术后伤口裂开,7例由于休克、多器官衰竭、胆道大出血死亡,2例发生肺部感染。对照组患者在一般情况,伤口愈合方面均优于常规护理组,住院天数方面,观察组为(7.1±1.1)d,观察组为(10.1±2.2)d。结论:做好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其病情急、发展快、死亡率高。由于我国原发性胆管结石发病率高,且常伴有肝内结石和胆管狭窄,紧急手术不能详细探查胆道,也不允许做较彻底的手术。我院于1990~1994年共收治ACST病人35例,其中30例采用保守治疗渡过急性期,再行择期手术。现将ACST病人的预后与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时机的关系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部分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抗生素在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ACST)胆汁中的代谢特点,为临床抗胆道感染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临床行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ERCP+ENBD)引流直接获取胆汁,分别给予头孢拉啶、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环丙沙星、洛美沙星,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动态监测胆汁中各种抗生素的浓度变化和代谢特点。结果(1)头孢菌素类以头孢曲松组达峰时间短、达峰浓度高,头孢哌酮组次之,头孢哌酮组半衰期长,头孢曲松组次之;(2)喹诺酮类以环丙沙星达峰时间短、达峰浓度高、半衰期长。结论头孢曲松及环丙沙星均具有在ACST患者胆汁内达峰时间短、峰浓度高、半衰期长的特点,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利于抗胆道感染,可结合临床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可作为胆道感染的最佳抗生素选择。对重症患者可增加给药次数,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胆道残余结石和结石再形成,常伴有反复发作的胆道感染,根据国内有关报道和结合我院有限的病例,发现慢性炎症、结石与肝胆管癌发生有关,如何有效地防止胆道感染和彻底清除结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胆道感染往往继发于胆道梗阻,而造成胆道梗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胆道结石所致,在胆道多次手术患者,特别肝内胆道结石,往往有胆道狭窄,而有效地维持正常胆道的通道是防止胆道感染的根本原因。临床特征胆道残余结石和结石再形成后,易造成胆道梗阻和继发性胆道感染,因而常发生化脓性胆管炎症状。化脓性胆管炎症状的轻重程度随梗阻部位、梗阻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胆道下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急诊内镜治疗方法。方法 对 62例患者急诊行内镜治疗 ,其中包括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鼻胆管引流 (ENBD)和 /或乳头括约肌切开 (EST)及取石术。结果  58例成功治疗 ,取石 52例、6例引流后择期手术 ,54例患者急诊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 ,无严重的并发症与死亡。结论 内镜下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安全、有效、微创 ,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使用腹腔镜、胆道镜与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意义.方法: 在2000年11月~2006年5月间应用内镜联合共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患者120例.其中19例以梗阻性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入院行急诊手术,择期手术101例.首先急症或择期经十二指肠镜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或置入鼻胆管(ENBD).再经腹腔镜手术行胆囊切除(LC)及结合胆道镜行肝胆管探查术(LCBDE).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复查B超或经鼻胆管造影,显示胆道无残留结石无并发症.结论: 内镜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探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AOS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6例,其中5例酸中毒,5例血小板减少,5例体温明显变化,4例合并心、肺、肾基础疾病或糖尿病,5例手术及麻醉时间≥150min,5例发病距就诊时间≥72h,18例年龄≥70岁的老年患者死亡4例。年龄≥70岁,体温≥39℃或〈36℃,合并酸中毒,血小板计数≤6.0×10^12/L,合并心、肺、肾等基础疾病或糖尿病,麻醉及手术时间≥150min,发病距就诊时间≥72h患者病死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体温明显异常、血小板明显减少、合并心、肺、肾等基础疾病或糖尿病、酸中毒、麻醉及手术时间过长、发病距就诊时间≥72h等是AOSC的死亡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内镜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对外周血caspase3活性、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率及呼吸爆发的影响。方法检测并比较50名正常健康人,90例AOSC内镜治疗组及38例手术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外周血caspase3活性,PMN凋亡率、呼吸爆发及住院时间变化。结果AOSC患者治疗前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外周血caspase3活性、PMN凋亡率及呼吸爆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后第5天,内镜治疗组及手术治疗纽外周血caspase3活性,PMN凋亡率及呼吸爆发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内镜治疗组基本恢复正常(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手术治疗组(P〈0.01)。结论AOSC患者外用血存在caspase3活性降低、PMN凋亡延迟及呼吸爆发增强,内镜治疗AOSC能较快提高外周血caspase3活性,促进PMN凋亡及减轻呼吸爆发,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病人的手术时机及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ACST病人的治疗及予后情况。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10例。在中毒性休克6h内行手术者全部存活,超过24h8例,除1例幸存外,余7例均于术后1~4d死于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ACST病人应在出现休克或精神症状之前采用手术治疗,越早手术效果越好;延误手术时机、严重并发症、高龄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急性重症胆管炎手术时机和死亡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手术时机与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2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收治的急性重症胆管炎 136例。结果 术后临床痊愈 113例。围手术期死亡 2 3例 ,术后 72h内死亡 16例 ,72h以后死亡4例 ,总死亡率 16 9% (2 3/136 )。死亡原因为多系统器官衰竭 9例 ,DIC 4例 ,感染性休克 4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例 ,ARDS 3例。结论 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早期判断、手术前的充分扩容治疗及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的掌握 ,是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道结石术后继发急性胆管炎病原菌及可溶性CD14亚型(sCD14-ST)、白细胞介素-8(IL-8)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胆道结石术后继发急性胆管炎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医院收治的胆道结石术后未继发急性胆管炎的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对研究组患者病原菌进行统计;比较不同急性胆管炎程度、不同预后结局患者血清sCD14-ST、IL-8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血清sCD14-ST、IL-8水平对于患者不良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 62例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6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占64.18%,革兰阳性菌21株占31.34%,真菌3株占4.48%,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重度急性胆管炎患者血清sCD14-ST、IL-8分别为(91.38±25.67)pg/ml、(45.28±13.61)pg/ml高于中度患者分别为(74.34±19.65)pg/ml、(32.06±10.44)pg/ml及轻度患者(P均<0.001),中度患者血清sCD14-ST、IL-8水平高于轻度患者(P均<0.001);预后不良患者急性胆管炎血清sCD14-ST、IL-8分别为(89.84±25.09)pg/ml、(41.94±12.28)pg/ml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sCD14-ST、IL-8对胆道结石术后急性胆管炎患者预后的截断值分别为65.65、29.31 pg/ml,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1、0.768。结论胆道结石术后继发急性胆管炎病原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运用血清sCD14-ST、IL-8可较好区分疾病严重程度,且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胆道微结石检查在急性胆管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于54例急性胆管炎患者,行超声、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常规检查及ERCP,经ERCP或内窥镜鼻胆管引流收集患者的胆汁,通过普通光和偏振光显微镜查找微结石.结果 54例患者行常规检查提示36例胆总管结石或扩张,阳性诊断率为66.67%.54例患者均行ERCP,3例ERCP插管失败.ERCP提示39例胆总管结石或扩张,阳性诊断率为76.47%.12例ERCP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中,9例在显微镜下检查有胆道微结石,ERCP联合胆道微结石检查的阳性诊断率为94.12%,与常规检查和ERC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联合胆道微结石检查可以提高急性胆管炎的阳性诊断率.临床上不明原因的急性胆管炎与胆道微结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