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结合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在上消化道胃镜检查中指导靶向活检的价值。方法筛选普通白光胃镜检查活检提示存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或直径大于2.0cm的胃溃疡患者,共200例,随机分成2组,2—4周复查胃镜。普通白光胃镜组:普通白光胃镜观察后局部活检。ME—NBI组:根据放大胃镜下表现,在病变最严重部位靶向活检。分析普通胃镜活检结果与ME—NBI靶向活检结果与最终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结果200例患者中,3例患者失访,共完成197例。普通白光胃镜组100例,其中食管病变23例,胃病变77例。ME—NBI组97例,其中食管病变19例,胃病变78例。ME-NBI组平均每例活检数(2.95块)与普通胃镜组(4.56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最终病理结果符合率:ME—NBI90.7%(88/97),普通胃镜71.0%(71/10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E—NBI技术操作简便,可清晰观察病灶微细结构,有助于提高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靶向活检准确率,在常规胃镜检查中发现可疑病灶后,可使用ME.NBI观察,指导靶向活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鉴别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表面网状微血管结构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常规内镜检出大肠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144处(102例),记录NBI—ME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结构(CP)形态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病变黏膜表面腺管开口(pit)形态。分析pit周围CP形态变化,比较两者形态间的关系。所有病变经内镜或手术治疗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常规内镜鉴别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准确率75.7%、敏感性85.1%、特异性40.0%,明显低于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P〈0.005),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间则未见差异。CP分型与pit分型对照,CP—Ⅰ型、Ⅱ型、Ⅳ型、Ⅵa型分别与pitⅠ型、Ⅱ型、Ⅳ型、Ⅴ1型间一致性达100%。144处病变中,内镜治疗129处,手术治疗15处。组织病理学检查:非肿瘤性30处(增生性息肉17处、炎症性息肉13处);肿瘤性114处(腺瘤95处、腺癌19处)。结论初步显示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作为当前鉴别大肠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窄带成像(NBI)内镜利用窄带滤光成像技术,突出显示消化道黏膜表面细微腺体结构及微血管形态,提高黏膜表面对比度,有利于黏膜细节的可视化,凸显白光内镜下无法显示的病灶及组织特征,极大地提高了消化道病变内镜下诊断的准确率,在诊断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判断肿瘤浸润范围和预测临床分期,判断息肉和溃疡性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就NBI内镜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消化道疾病诊断方面的研究应用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冰醋酸.靛胭酯增强的放大内镜(ME-AIM)和窄带成像增强的放大内镜(ME—NBI)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普通白光内镜(WLE)依据黏膜形态或色泽发生异常改变筛查出的317处局灶性病变先后行ME—NBI和ME-AIM检查,以活检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各种检查方法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结果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ME—NBI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0%(11/11)、99.7%(305/-306)和99.7%(316/317),ME-AIM分别为90.9%(10/11)、99.0%(303/306)”和98.7%(313/317),WLE分别为72.7%(8/11)、88.2%(270/306)和87.7%(278/317)。ME—NBI和ME.AIM诊断早期胃癌的特异度和准确率显著高于wL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ME-NBI‘和ME=AIM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也高于WLE,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E-NBI与ME—AIM在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LE仍然是早期胃癌筛查首选的检查方法。ME-NBI和ME-AIM均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且两者诊断价值相似。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大肠肿瘤性息肉及非肿瘤性息肉的发现诊断,是结肠镜检查的主要目的。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突出优势在于既能对消化道黏膜表面的细微形态清晰显示,又可使一些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病灶突显出来,有助于提高消化道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及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等作为消化内镜的新技术,优势在于在图像增强的情况下有助于早期病变的发现,根据黏膜的变化可以更加有选择性地进行取材活检,以提高标本的阳性率,同时在近距离放大模式下观察,区分黏膜微细形态和毛细血管的形态有助于早期判断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7.
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在普通内镜下有时与增生性息肉等不易鉴别。在内镜下对息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定性诊断,对于早期结直肠癌的发现以及指导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窄带成像(NBI)技术通过窄带滤光器过滤掉光源中的宽带光谱,有利于显示黏膜表面腺管开口和微血管形态。本研究旨在探讨普通内镜结合NBI用于鉴别结直肠息肉良恶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电子染色内镜技术是近期消化内镜领域的重大进展,其中以窄带成像(NBI)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其是一种利用窄带波光成像的技术。学者们通过对各种消化道病变NBI模式下毛细血管结构、表面结构以及病灶色泽的分析提出了多种分型标准,并结合临床实践使其更实用、规范,以期利用这些分型准确判断消化道病变性质,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策略。本文就NBI内镜分型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应用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是近年来运用在内镜检查中的一项新技术,在普通电子内镜成像的过程中将广谱的光学滤器改为窄谱,使所见黏膜的形态更清晰,对消化道疾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结合目前文献,我们对NBI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下消化道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白光内镜、窄带成像(NBI)、蓝激光成像(BLI)常用于诊断下消化道疾病,但对微小病变和不典型病变的检出具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联动成像(LCI)作为一种独特的图像增强内镜(IEE)技术,在下消化道疾病的检出、判断结直肠息肉病理分型、辅助肠道病变内镜下治疗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本文就LCI技术在下消化道病变内镜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行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发现局灶性病变且年龄大于35岁的143例患者150处病灶纳入研究,局灶性病变包括黏膜形态异常(隆起、凹陷及粗糙不平整)和黏膜色泽异常(较周围黏膜发红或发白),将进展期胃癌、黏膜下病变及有胃手术史者排除出研究。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接受ME—NBI检查,参照国外最新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研究中初步建立了一个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国内标准,以此标准对病变作出诊断。所有病变进行组织活检后送检病理,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分析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结果150处局灶性病变中,病理组织学证实非癌性病变为131处,癌性病变19处(8处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1处病变行手术治疗)。WLE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4.7%、53.4%、22.8%、98.6%和58.7%,ME-NBI对应值分别为73.7%、99.2%、93.3%、96.3%和96.0%,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明显高于WLE(P〈0.05)。黏膜腺管开口形态紊乱不规则或消失、微血管形态紊乱不规则或毛细血管网消失是早期胃癌在ME—NBI下最为特征性的改变。结论WLE仍是早期胃癌筛查首选的检查方法,对疑似病变进一步行ME—NBI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如条件不允许则要尽可能地进行组织学活检;提出的ME-NBI诊断标准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令人满意,但最终还需要进行多中心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窄带成像内镜(NBI)和放大内镜结合可以更加清晰的观察消化道黏膜表面的微细结构及微血管形态,逐步成为临床诊断的有利工具。本文就NBI放大内镜在食管、胃和结直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 N0(一氧化氮) EST(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NBI(窄带成像技术) PaO2(动脉血氧分压) EUS(内镜超声检查术) GERD(胃食管反流病) 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相似文献   

14.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MRCP) 一氧化氮(NO)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 窄带成像技术(NBI) 动脉血氧分压(PaO2) 内镜超声检查术(EUS) 胃食管反流病(GERD)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相似文献   

15.
结肠镜检查目前广泛应用于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不仅能直接观察结,直肠病变,还能活检病变进行病理学诊断,开展各种内镜下的微创治疗。随着内镜技术的提高和染色内镜、放大内镜的普及,大部分结、直肠病变都能及早发现。近年来开发的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系统被认为能提高消化道黏膜表面结构的观察水平。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内镜检查的逐渐普及,早期的内镜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对各种疾病的诊断需要,因此许多改良内镜开始进入临床医生的视线,例如高清电子内镜、放大内镜、色素内镜、窄带成像(narrow-bandimaging,NBI)内镜、自体荧光(autoflu-orescence imaging,AFI)内镜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等,这些检查手段显著提高了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研究共纳入50例研究对象,为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东莞市南城医院诊治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分组,采用常规消化道内镜检查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NBI技术检查的25例患者为观察组,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检查方式后的疾病检出率、图像清晰度。结果观察组NBI检查显示:消化道癌前进展期3例、消化道早癌7例、消化道癌前病变13例,总检出率为92.00%(23/25);对照组常规内镜检查显示:消化道癌前进展期2例、消化道早癌6例、消化道癌前病变8例,总检出率为64.00%。观察组疾病总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变轮廓评分、病变微形态评分、微血管形态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NBI技术检查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具有较高的准确检出率,且图像清晰,有助于临床医师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下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并探索预测过度及不足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4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内镜中心完成NBI?ME评估食管肿瘤浸润深度,NBI?ME下发现B2型血管,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的86例病例合计86处癌灶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按术后病理结果分成预测正确组(n=25)和预测错误组(n=61),计算预测的准确率。进一步将预测错误组分成预测过度组(n=49)和预测不足组(n=12),分别与预测正确组进行对比分析,以分别发现预测过度和预测不足的影响因素,再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各自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ME?NBI下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仅为29.07%(25/86),其中预测过度率和不足率分别为56.98%(49/86)和13.95%(12/86)。单因素分析发现:B2区域分类构成(χ2=36.25,P<0.001)、有无内镜下显著特征(即结节、增厚、明显凹陷,χ2=22.90,P<0.001)、B2血管周围是否伴有炎症侵蚀(χ2=9.54,P=0.004)与B2型血管过度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有关,内镜下有无显著特征与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不足有关(P=0.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区域B2(P<0.001,OR=241.988,95%CI:15.229~3 845.252)和B2血管周围伴有炎症侵蚀(P=0.033,OR=12.801,95%CI:1.226~133.713)均是B2型血管过度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内镜下有显著特征是B2型血管过度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独立保护因素(P<0.001,OR=0.012,95%CI:0.001~0.150);内镜下有显著特征是B2型血管预测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7,OR=7.899,95%CI:1.259~49.565)。结论 仅依据NBI?ME下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较低,较易发生预测过度的情况。虽然小区域B2、B2血管周围伴有炎症侵蚀和内镜下无结节、增厚、明显凹陷与NBI?ME下B2型血管过度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且内镜下有结节、增厚、明显凹陷还与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不足密切相关,但NBI?ME下B2型血管联合评估B2型区域大小及内镜下表现能否提高对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预测准确率还需要后续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在胃黏膜病变靶向活检中的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经普通白光内镜检查发现胃部可疑早期病变并取得活检病理者纳入研究,进一步行ME-NBI检查并指导再次活检,所有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以内镜切除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2次内镜活检病理的诊断准确度。结果研究纳入113例患者。白光内镜活检病理、ME-NBI靶向活检病理与最终病理相比,总体符合率由22.1%(25/113)提高到54.0%(61/113,P〈0.0001)。对早期胃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ME-NBI靶向病理与白光内镜活检病理的灵敏度分别为70.9%和37.9%(P〈0.0001);特异度均为90.0%;准确度分别为72.6%和42.5%(P〈0.000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6%和97.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3.1%和1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E—NBI靶向活检病理相对白光内镜活检病理的总体进展率为46.9%(53/113)。结论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ME-NBI靶向活检病理结果显著优于普通白光内镜,可为内镜切除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窄带成像(NBI)是一种全新的内镜技术,能够增加浅表黏膜血管结构的对比度,更好地显示浅表黏膜的细微结构。此文通过对NBI内镜原理的阐述,并分别对糜烂性食管炎、非糜烂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NBI下的图像特征的描述,较全面的分析了NBI内镜对胃食管反流病诊断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