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男,56岁,1年前因胸闷、憋气就诊,胸部CT平扫示右肺上叶占位性病变(图1),CT增强扫描诊断为肺癌,手术病理证实为中分化腺癌。现自感右侧大腿不适故行MRI检查。MRI示:右侧大收肌内可见梭形长T_1长T_2信号影,信号欠均匀,其周围可见片状长T2信号影(图2);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图3),延迟期强化更明显,周围可见细毛刺样改变。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Ⅰ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I型AIP患者的MRI资料,包括T_1加权成像、T_2加权成像、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累及部位、范围、信号及动态强化方式。结果 18例中胰腺弥漫性肿大呈"腊肠状"14例,局限性肿大4例。胰腺病变区T_2WI均呈稍高信号,T_1WI呈稍低信号,T_1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病变区周围环绕增厚的包膜样结构15例,T_2WI均为低信号,T_1WI呈略低信号9例、等信号6例。MRCP示胆总管胰头段呈"鸟嘴样"11例。18例增强扫描病变区动脉期均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呈均匀强化。包膜样结构动脉期均无强化,平衡期及延时期强化。18例激素治疗后复查MRI示胰腺外形、信号异常明显好转,胆管狭窄、扩张程度明显减轻。结论Ⅰ型AIP的MRI表现以胰腺弥漫性肿大呈"腊肠状",病变周围环绕增厚的包膜样结构,病变区T_2WI呈稍高信号,T_1WI呈稍低信号,增强呈渐进性延迟强化为特征。其特征对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SPTP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28例中,12例病变位于胰头部,6例位于胰体部,10例位于胰尾部。肿块呈类圆形16例,分叶状12例。12例病灶内可见钙化。25例肿块最大径30 mm,3例≤30 mm。实性成分为主8例,囊实性为主15例,囊性为主5例。实性肿块CT表现为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肿块呈渐进性持续强化;MRI表现T_1WI均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26例。囊性部分CT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各期病灶未见明显强化;MRI表现为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23例肿块周围包膜完整,5例包膜不完整;MRI表现为T_1WI和T_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结论:SPTP多见于年轻女性,具有特征性的CT和MRI表现,CT与MRI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管错构瘤的超声、CT及MRI影像学表现,并比较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胆管错构瘤的超声、CT及MRI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超声检查胆管错构瘤表现为肝实质非均匀性回声增强,可见"彗星尾征"及"等号征";CT平扫表现为点状低密度灶弥漫或局限性分布,增强扫描5例未见增强,3例部分病灶边缘轻度强化。MRI检查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重T_2WI呈更高信号,增强扫描7例可见环形强化。结论超声及CT检查对胆管错构瘤的准确诊断不及MRI敏感、可靠,通过超声检查出可疑的胆管错构瘤,首选的进一步影像学诊断方法是MRI。但超声检查简便易行,经济廉价,因此,是本病检出与随访过程中的重要而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赵国礼  程红岩  龙行安 《放射学实践》2008,23(11):1220-1222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螺旋CT及高场强MRI表现,提高对SNN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NN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0例行螺旋CT平扫和3期动态增强检查,20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CT发现11个病灶,MRI发现23个病灶。CT平扫示病灶均呈低或稍低密度,6例中央可见星芒状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无明显强化,延迟期4个病灶有边缘强化。MRT1WI示23个病灶均为低或稍低信号,10个病灶中心见点状、星状更低信号;T2WI示5个病灶呈稍低信号、18个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未见明显强化,8个病灶门脉期及延迟期边缘强化。16个病灶中心更低密度/信号区均未见强化。结论:CT平扫和动态增强及MRI能较好地反映SNN的影像学特点,提高了对SNN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刘焦枝  李光  刘波   《放射学实践》2012,27(2):195-197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MRI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2例临床证实的AIP患者资料,12例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分析总结AIP的MRI表现特点。结果:12例AIP中7例表现为弥漫性胰腺体积增大,1例表现为胰腺体尾部肿大,MRI平扫胰腺信号欠均匀,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信号普遍增高,另4例以胰头肿大为主,MRI示胰头区类似软组织信号肿块影,与周围胰腺组织信号一致;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逐渐强化;MRCP示胆总管胰腺段变细,伴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胰腺管弥漫性狭窄。结论:AIP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对AIP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LP)的MRI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2例临床证实的AIP患者资料,12例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分析总结AIP的MRI表现特点.结果:12例AIP中7例表现为弥漫性胰腺体积增大,1例表现为胰腺体尾部肿大,MRI平扫胰腺信号欠均匀,T1 WI呈高低混杂信号,T2 WI信号普遍增高,另4例以胰头肿大为主,MRI示胰头区类似软组织信号肿块影,与周围胰腺组织信号一致;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逐渐强化;MRCP示胆总管胰腺段变细,伴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胰腺管弥漫性狭窄.结论:AIP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对AIP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女,43岁,3月前自感上腹部疼痛不适,可扪及一包块,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疼痛以夜间为著,未予治疗。近日来,感疼痛加重,包块较前增大,来院诊治。实验室检查无异常。MRI检查示胰尾部巨大椭圆形肿块以长T_1、长T_2信号为主,内有条状、片状更长T_1、稍短T_2信号。大小约9.9 cm×11.5 cm×10.8 cm。增强扫描病灶内部及壁条形强化(见图1~3)。手术所见:肿块位于腹膜后,与胰体尾关系密切,大小约10 cm×20 cm,术中诊断胰腺囊肿。病理:胰腺黏液性囊腺瘤(见图4)。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5例NIID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4例行CT平扫示脑白质呈低密度。4例行MRI扫描,T_1WI示脑白质呈低信号,T_2WI、T_2FLAIR呈高信号,DWI示皮髓质交界处(U型纤维)持续性高信号,即皮层下火焰征、尿布征;2例行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结论:NIID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掌握其影像学表现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加强对脊柱椎体破坏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分析1例胸椎嗜酸性肉芽肿病人的CT及MRI表现,同时就脊柱椎体破坏伴周围软组织影的影像诊断文献予以复习。结果 CT示T7椎体呈楔形,其内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T6、T8椎体前缘局部皮质不规则,可见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呈明显梭形增厚;诸椎间盘信号正常,椎间隙未见变窄。MRI平扫示T7椎体呈楔形,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T2WI抑脂序列呈高信号,周围可见软组织影包绕;T6、T8椎体于T2WI抑脂序列上信号略增高。MRI增强示T7椎体呈均匀强化;周围软组织影呈均匀强化,强化方式与病变椎体一致。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骨的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结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椎体破坏多位于椎体中部,典型表现为"扁平椎"或"铜板椎",椎间盘不受累,增强扫描椎旁软组织明显强化,信号改变及强化方式与病变椎体一致等影像特点是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手足部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L-TGCT)的X线、CT、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足部术后病理诊断为L-TGCT的患者,23例行X线检查,16例行CT检查,26例行MRI检查(其中11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X线平片示12例未见明显病灶,6例仅表现为软组织肿胀,5例有骨质破坏。(2)CT示1例病灶内见钙化灶,余15例表现为软组织密度或略高密度;6例有骨质破坏,3例有硬化边。(3)MRI示26例病灶边界清晰,与肌腱关系密切。其中8例见骨质吸收或破坏。T_1WI上,14例呈等信号,2例呈低信号,10例呈等低混杂信号。T_2WI上,2例呈等信号,9例呈稍高或高信号,15例呈等高低混杂信号,内见斑点状、线状低信号。行增强扫描11例中,2例强化不明显,4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L-TGCT是一组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的肿瘤,X线、CT可显示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MRI上T_1WI、T_2WI均呈低信号对L-TGCT诊断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韧带样瘤的影像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术前诊断符合率。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以来,15例经病理证实为韧带样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并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女性10例,男性5例,中位年龄36岁。3例行CT平扫检查,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7例CT均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呈等低密度,3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欠均,4例边界清晰,3例边界不清,增强扫描3例均匀强化,1例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MR图像比较有特征,呈等T_1稍长或等T_2信号,压脂像呈高信号,部分内见条片状低信号,坏死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均有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条带状低信号无强化。上述病例3例复发,未见转移征象。结论韧带样瘤的影像学表现中,CT可以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密度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但是缺乏特征性表现;MRI检查T_1WI及T_2WI病灶内可见条带状低信号是其特征性表现,低信号区增强扫描无强化,掌握其影像特征,可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3.
<正>患者女,4岁。约4月前因头痛、间断呕吐、自诉腹部不适就诊于儿童医院,近日头痛加重,呕吐频繁。CT检查:右顶叶混合密度影,囊实性伴有不规则钙化(图1)。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示:右侧额顶叶囊实性占位,周围见广泛水肿信号(图2,3),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及囊壁未见强化(图5),DWI提示实性部分明显信号增高(图4)、ADC值为0.878×10-3 mm2/s、囊变区ADC为0.184×10-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颌下腺多形性腺瘤(SGPA)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选择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SGPA,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5例均为单发,右侧6例,左侧9例。根据肿块与颌下腺关系,将SGPA分为3型:颌下腺内实质型11例(73.3%),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部分病灶T_2WI见更高斑点状高信号,呈沙砾状改变,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颌下腺内囊实混合型,3例(20.0%),肿块实性部分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颌下腺旁型1例(6.7%),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正常颌下腺呈受压改变。15例周围均见包膜形成,T_1WI、T_2WI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包膜完整13例,不完整2例。15例均未见钙化。结论:SGPA具有一定的MRI特征,对颌下腺实质型及囊实混合型肿块,MRI有助于正确诊断,颌下腺旁型肿块少见,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特点,以提高对粒细胞肉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粒细胞肉瘤病人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RI上左侧中颅窝可见一等T1稍长T_2信号肿物,边界清晰。T_2WI上病灶周边较中心信号略高,冠状面示肿物以宽基地与颅底相连,邻近颅底骨质局部信号略显增高,相邻脑皮质向脑内推移,脑沟变浅,并可见小片状长T_2水肿信号,同侧中耳乳突腔内可见蜂窝状长T_2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上肿物呈稍高信号。DWI上明显扩散受限。ADC图上信号明显减低。增强后,肿物明显强化,且周边较中心强化略明显,矢状面及冠状面肿物基底部邻近硬膜可见"脑膜尾征"。结论粒细胞肉瘤的影像表现存在一定的特点,但不能作为诊断的特异性标志,最终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白血病病史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白血病合并肝脏真菌感染患者的MRI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8例白血病合并肝脏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MRI扫描表现为肝实质内多发结节状及斑片状异常信号。肝内病灶MRI表现分为3型:Ⅰ型,环征,MRI表现为类圆形异常信号灶,病变中心增强扫描未见强化,而病变外周部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Ⅱ型,靶征,病变中央可见不规则小结节影,小结节外周可见环状或不规则状T1WI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中央小结节可见强化,其周围异常信号在动脉期未见强化,门静脉期可见强化,病变最外缘可见强化;Ⅲ型,单纯低信号影,MRI表现为小结节异常信号,病变信号均匀,边缘清楚,增强扫描病变边缘轻度强化,而中心低信号未见强化。结论 白血病合并肝脏真菌感染的MRI表现有一定影像学特点,结合免疫功能缺陷病史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男,39岁。查体发现肠系膜上静脉瘤样扩张。体格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生化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影像学检查: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图1A~1C):CT动脉期轴位示肠系膜上静脉呈局限性、椭圆形瘤样扩张,病变周边轻度强化,中心及病变大部分未见强化;门静脉期轴位示病变周边及中央部分区域明显强化,与正常门静脉密度相同,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腺癌的CT、MR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8年3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CC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应文献。结果 4例术前2例定位正确。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3例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病灶体积都较大,为圆形或类圆形。CT表现:2例病灶形态较为规则,边界清晰,无明显分叶;1例病灶形态极不规则,边界模糊,可见多发深浅分叶伴邻近结构侵犯;1例病灶内可见少许钙化灶;所有病灶CT值都不均匀,中心以低密度改变为主,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坏死区域不强化;3例病灶内部均可见迂曲血管影;1例下腔静脉受累。MRI表现:病灶形态不规则伴多发分叶状改变,T_1WI病灶实性成分呈低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中心低信号区无强化,T_2WI病灶实性成分则以显著高信号为主,瘤内坏死或出血灶信号更高。延迟扫描仍为不均匀强化且对比剂扩清延迟。4例均未见明显远处转移。结论肾上腺皮质腺癌临床上较为罕见,诊断需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其中CT和MRI增强检查对于该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组织学比较,探讨其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NC的MRI征象及病理资料。12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2例CNC均位于透明隔孟氏孔区,均呈长椭圆形,边缘可见分叶。MRI平扫表现:12例均呈囊实性,内部及边缘多发囊变,边缘皆可见条索状结构,肿瘤外观呈丝瓜瓤状;12例肿瘤囊性部分呈T_1WI低、T_2WI高、FLAIR低信号;12例实性部分及囊间隔、瘤周条索状结构T_1WI、T_2WI、FLAIR均呈等信号,DWI均呈高信号,肿瘤内部均见点、条状T_1WI、T_2WI低信号血管流空影;12例周围脑组织水肿程度低,邻近脑组织呈受压改变,均引起不同程度脑积水。MRI增强扫描表现:12例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可见条形更高强化信号,囊性成分不强化。病理表现:肿瘤细胞呈大小一致排列,核周可见空晕,瘤细胞周围见分支状毛细血管、纤维组织分隔及无核神经元纤维基质岛,伴微血管增生。免疫组化示NSE(+)、Syn(+)12例;GFAP(+)8例;S-100(+)7例。结论:透明隔孟氏孔区的囊实性肿块呈多发囊变、边缘条索状结构、无瘤周水肿、内部伴血管流空影,以及MRI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提示CNC的诊断,对比其病理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沟槽区胰腺炎(groove pancreatitis, GP)的磁共振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采用磁共振扫描仪对7例患者进行检查后经过手术病理,分析沟槽区胰腺炎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平扫:7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胰头区团块影,与十二指肠降段分界不清,T_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_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中,胆总管梗阻3例,胰头及周围炎性改变4例,合并囊性变者6例。增强扫描:动脉早期见正常胰腺组织与十二指肠黏膜明显强化,胰腺边界清楚;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见上述团块不均匀轻-中度强化,上述小囊性病灶无强化,延时期(5min)上述团块进一步明显不均匀强化,囊性病灶边缘见环形明显强化。结论 GP是一种少见但易于误诊的慢性炎性疾病,MR检查有典型的影像特征,正确认识其特征性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