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对促进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普外科60例胃肠道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穴位按摩+常规护理)和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对促进肠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包向红 《新中医》2021,53(11):165-167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对结肠癌患者术后营养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结肠癌术后患者48例按双盲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中医情志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穴位按摩干预。观察比较2组营养水平及胃肠功能恢复状况、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护理前,2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Alb、PA、Hb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拔胃管时间及恢复普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83%,对照组为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食欲丧失及睡眠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干预结肠癌术后患者优势明显,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其营养状况与胃肠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肠道术后患者应用择时选穴按摩后的效果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3例胃肠道术后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予常规穴位按摩,观察组42例予择时穴位按摩,比较两组患者腹胀发生率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腹胀发生率、肠蠕动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择时穴位按摩可有效降低胃肠道术后患者腹胀发生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吴菜萸敷脐联合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行腹部手术患者7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术后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早期活动联合维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39例采用吴茱萸敷脐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对比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4%,对照组为85.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部术后怠者采用吴茱萸敷脐联合穴位按摩疗效确切,可缩短肛门首次排气与排便时间,加快胃肠功能恢复,安全可靠,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情志护理联合穴位按摩在结肠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对其胃肠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67例结肠癌行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4)与对照组(n=33)。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施行情志护理联合穴位按摩,比较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肛门排气时间、拔胃管时间、恢复普食时间)、生活质量(GIQLI评分)、不适症状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拔胃管时间、恢复普食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胃肠功能恢复更快。两组术后第1天,各项目GIQLI评分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GIQLI评分均获得提高,组内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6个月时的项目GIQL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幅度更大。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8%(3/34)、6.0%(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不适症状发生率为32.4%(11/34),明显低于对照组57.6%(1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志护理联合穴位按摩在结肠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可有效增强胃肠蠕动,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较大借鉴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灸疗联合穴位按摩用于腹部手术后患者肠蠕动恢复的效果.方法:将6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按手术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手术后第1天开始实施灸疗联合穴位按摩,2次/d,连续3-5 d;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情况、腹胀发生率、应用开塞露或肛管排气的比率.结果: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术后腹胀发生率及使用开塞露或肛管排气的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灸疗联合穴位按摩能有效促进术后肠蠕动的恢复,预防术后腹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促进胃大部切除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48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用穴位按摩加中药贴敷,对照组常规术后处理,两组其余围手术处理相同.比较两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结果 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均明显早于对照组.结论 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可尽早恢复肛门排气,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温丽珊 《中医康复》2020,11(7):27-29
目的:探究中医护理穴位按摩联合吴茱萸穴位贴敷对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直肠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直肠癌术后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同时中医护理穴位按摩联合吴茱萸穴位贴敷,观察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生存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直肠癌术后患者采用中医护理穴位按摩联合吴茱萸穴位贴敷,有效促进了胃肠功能恢复,减少了并发症,改善了生活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高,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剖宫产妇实施中药封包与穴位按摩联合对其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80例,根据入院单双号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单纯穴位按摩,试验组采取中药封包与穴位按摩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情况。结果:试验组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妇术后实施中药封包与穴位按摩治疗,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疼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开塞露对急诊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行急诊剖宫产术患者264例随机分组,治疗组132例取足三里、三阴交和合谷穴按摩,加开塞露40 mL灌肠;对照组132例仅用开塞露40 mL灌肠。对术后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术后恶心、呕吐、腹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开塞露可以促进急诊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恶心、呕吐以及腹胀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耳穴埋豆联合腹部穴位按摩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5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用耳穴埋豆联合腹部穴位按摩,对照组24例常规术后处理,两组其余围手术处理相同,比较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恢复明显早于对照组.结论:耳穴埋豆联合穴位按摩可促进肠蠕动,尽早恢复肛门排气,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四磨汤联合中医穴位按摩对原发性肝癌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四磨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穴位按摩。比较2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腹胀、咽喉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磨汤联合中医穴位按摩可有效促进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穴位贴敷联合腹部按摩促进腹腔镜术后胃肠蠕动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93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47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穴位贴敷及腹部按摩,观察两组胃肠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术后,观察组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胃肠蠕动恢复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均显著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术后,观察组腹胀、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4.89%、6.38%,同对照组56.52%、32.61%比较,均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穴位贴敷联合腹部按摩有助于促进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也能减少腹胀、恶心呕吐等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在62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尿潴留中的干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62例颅脑损伤手术后发生尿潴留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实施常规促排尿护理的对照组及实施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配合情志护理的研究组,各31例,对比两组患者尿潴留干预效果差异。结果:实施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配合情志护理的干预效果令人满意,观察组尿潴留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配合情志护理运用于颅脑手术后发生尿潴留患者的护理干预,有效缩短首次排尿时间及尿胀感消失时间,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董海英 《光明中医》2023,(3):558-560
目的 探讨艾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85例乐安县中医院妇科就诊并行腹部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2例),其中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补液、抗感染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艾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2天和第3天胃肠动力恢复情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舒适度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可促进妇科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加味承气散穴位贴敷配合艾条灸对腹部手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8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病人采取加味承气散穴位贴敷配合艾条灸。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及腹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手术后肠蠕动恢复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缩,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腹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承气散穴位贴敷配合艾条灸能促进术后胃肠动力恢复。  相似文献   

17.
费益  孙峰  杨百芬 《新中医》2016,48(9):202-20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对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92例胃肠道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组和西医组各46例。西医组予以西医治疗与常规护理措施,中西医组在西医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加穴位按摩、腹部按摩与中医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指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中西医组术后腹痛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短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西医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干预可促进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雷火灸足三里联合吴茱萸穴位贴敷的中医护理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雷火灸足三里联合吴茱萸穴位贴敷的中医护理,3d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胀发生率(12.5%)、恶心呕吐发生率(27.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足三里联合吴茱萸穴位贴敷中医护理能够显著恢复患者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穴位按摩对化脓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9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2组手术方式、围术期处理、术后治疗等均相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当日给予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疗程5 d。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胃肠功能愈显率分别为93.4%,44.5%,治疗组术后胃肠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腹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穴位按摩对化脓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且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对胆囊结石患者术后肠功能、结石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3月收治胆囊结石患者11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穴位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20天为1个疗程,均护理2个疗程。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焦虑抑郁情况、护理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期间结石复发。结果:观察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期间结石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可缩短胆囊结石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结石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