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患者血清硫氧还原蛋白(Trx)、总tau蛋白(T-tau)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132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HT,将ACI患者分为HT组34例和非HT组98例。收集两组受试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接受rt-PA静脉溶栓后血清Trx、T-tau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I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rx、T-tau对HT的预测效能。结果 HT组的梗死体积、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血清Trx、T-tau水平明显高于非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体积增大、NIHSS评分升高及血清Trx、T-tau水平升高是ACI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rx、T-tau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预测ACI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α)、鸢尾素(Irisin)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定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头颅CT复查结果将其分为HT组(53例)和非HT组(71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血清学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PGC-1α、Irisin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HT组患者血清PGC-1α、Irisin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PGC-1α、Irisin水平对AIS患者发生HT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患者发生HT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非HT组,血清PGC-1α、Irisin水平均明显低于非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T组患者血清PGC-1α水平与Irisin水平呈正相关(r=0.562,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GC-1α、Irisin预测AIS患者发生H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6(95%CI:0.817~0.936)、0.811(95%CI:0.731~0.876),对应的敏感度分别为83.02%、67.92%,特异度分别为80.28%、81.69%;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34(95%CI:0.874~0.97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79%、85.9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4h、入院时NIHSS评分13分、PGC-1α≤0.58ng/mL、Irisin≤79.40μg/L是影响AIS患者发生H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PGC-1α、Irisin水平在AIS合并HT患者中低表达,是患者发生HT的危险因素,提示PGC-1α、Irisin可能作为预测AIS患者发生HT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激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AIS患者120例,根据尿激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后是否出现HT分为HT组(11例)和非HT组(109例),对溶栓治疗后出现HT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T组与非HT组的治疗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史、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引起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是AIS患者发生HT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水平与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筛选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93例,根据影像学表现是否发生HT可将患者分为HT组(n=39)和非HT组(n=154)。比较两组血清MMP-9、PPARγ水平及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CI患者非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PARγ、MMP-9对ACI患者非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非HT组相比,HT组血清PPARγ水平较低,MMP-9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糖尿病占比、房颤病史占比、发病至治疗时间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PR)水平高于非H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有房颤史、hs-C...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水平及其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值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接受静脉溶栓的318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n=51)和非HT组(n=267),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检验指标的差异,分析HT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指标。结果 HT组的收缩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sdLDL-C、sdLDL-C/LDL-C、随机血糖均高于非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sdLDL-C、sdLDL-C/LDL-C是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sdLDL-C、sdLDL-C/LDL-C对溶栓后HT具有预测价值(P<0.05)。结论 sdLDL-C、sdLDL-C/LDL-C升高与ACI患者溶栓后HT有关,检测sdLDL-C、sdLDL-C/LDL-C有望成为评价ACI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过建立多因素联合预测模型的方法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远期临床预后。方法:通过使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118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的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联合预测值Y;采用ROC曲线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诊断效度。结果:纳入预后良好组56例(47.46%),纳入预后不良组62例(52.54%)。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比例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值增高、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S)评分降低、溶栓后出血率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PECTS评分和基线NIHSS评分为影响静脉溶栓远期预后的因素(P0.001);两者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的联合预测值Y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0,敏感度为60.70%、特异度为74.19%;优于单独使用ASPECTS评分(AUC=0.672、敏感度=82.10%、特异度=48.39%)和基线NIHSS评分(AUC=0.693、敏感度=75.00%、特异度=59.68%)作为单因素预测AIS溶栓患者预后的效果。结论:在AIS患者溶栓前的基线指标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ASPECTS评分、基线NIHSS评分等可作为预测AIS溶栓治疗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因素。通过建立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计算的联合变量Y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及预测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利津县中心医院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15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rt-PA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32例)和非HT组(118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PLT)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rt-PA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IB、NLR联合SII对AIS患者rt-PA溶栓后HT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FIB、中性粒细胞计数、NLR、PLT、SII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FIB、NLR、PLT、SII是AIS患者rt-PA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IB、NLR、SII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机械取栓后出血性转化(HT)发生风险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82例ACI行机械取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机械取栓治疗,治疗结束后3 d依据患者头部CT和MRI检查结果明确其颅内是否发生出血,并分为HT组(n=30)与无HT组(n=52)。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信息[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史、吸烟史、是否术前静脉溶栓、院前抗血小板或抗凝以及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收缩压]以及实验室指标(sRAGE、Hcy、MMP-9)水平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明确术前NIHSS评分、术后收缩压、sRAGE、Hcy、MMP-9对于预测ACI取栓治疗后发生HT的价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ACI取栓治疗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结束后3 d评估患者头部CT和MRI检查结果显示,82例患者中HT发生率为36.59%(30/82),无HT发生率为63.41%(52/82),分别设为HT组与无HT组。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体重指数、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合并糖尿病、脑卒中史、吸烟史、术前静脉溶栓、院前抗血小板或抗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HT组术前NIHSS评分、术后收缩压、Hcy、MMP-9水平均显著低于HT组,血清sRAGE显著高于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证实术前NIHSS评分、术后收缩压水平、sRAGE、Hcy、MMP-9均可用于ACI取栓治疗后发生HT的预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6、0.862、0.791、0.924、0.812,预测价值较好(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术前NIHSS评分≥11.505分、术后收缩压水平≥140.435 mmHg、sRAGE≤1.215 ng/mL、Hcy≥16.540μmol/L、MMP-9≥145.390μg/L是ACI患者取栓治疗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CI取栓治疗后发生HT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当术前NIHSS评分≥11.505分、术后收缩压水平≥140.435 mmHg、sRAGE≤1.215 ng/mL、Hcy≥16.540μmol/L、MMP-9≥145.390μg/L时可用于此类患者HT风险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因素联合预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精准用药患者预后的影响,并通过建立多因素联合模型预测精准用药AIS患者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于2019年3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在本院神经内科进行病例招募,在出院后第90天进行随访。根据90 d随访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精准用药AIS患者预后的标志物;采用ROC曲线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诊断效度,采用Delong检验评价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共招募240例患者,221例随访,预后良好组168例,预后不良组5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入院NIHSS评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联合预测值高于单一变量预测效果。结论:血清IL-6和入院NIHSS评分可作为预测精准用药AIS患者预后的因素,并且通过多因素联合预测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AIS患者90 d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陈燕平 《全科护理》2023,(29):4068-4071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187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病人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依据病人治疗后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发生HT)146例与观察组(发生HT)41例。整理两组病人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病人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并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结果:两组病人年龄、糖尿病病史、脑梗死病史、心房颤动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多中心卒中调查(MSS)评分、血小板计数(NLR)、空腹静脉血糖(FP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病史、NIHSS评分、NLR、FPG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获得回归方程为Logit(P)=-4.056+1.258×有心房颤动病史+0.085×NIHSS评分+0.159×NLR+0.125×FPG。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死亡作为疗效指标,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 2分及死亡),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溶栓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溶栓治疗后NLR水平对AIS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治疗后NLR及溶栓前NIHS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治疗后NLR对AIS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界值为0.769,敏感性为80.00%,特异性为73.80%。结论溶栓治疗后24 h内NLR是预测AIS溶栓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小窝蛋白-1(caveolin-1)、微小RNA-146a(miR-146a)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选择rt-PA治疗后发生HT的104例ACI患者为HT组,另选择同期接受rt-PA静脉治疗后未发生HT的536例ACI患者为非HT组。比较两组血浆caveolin-1、miR-146a水平的差异;Pearson法分析HT组血浆caveolin-1与miR-146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caveolin-1、miR-146a对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HT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后HT的影响因素。【结果】HT组血浆caveolin-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HT组(P<0.05),miR-146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非HT组(P<0.05)。HT组血浆miR-146a与caveolin-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538,P=0.00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miR-146a、caveolin-1预测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H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8、0.878,miR-146a联合caveolin-1预测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AUC为0.93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房颤病史、心源性栓塞、溶栓前NIHSS评分高、发病至溶栓时间长、溶栓前血糖水平高、溶栓后2 h收缩压高以及血浆caveolin-1表达水平高、miR-146a表达水平低是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HT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浆caveolin-1、miR-146a异常表达与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HT的发生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能够用于预测H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神经功能改善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1-2019-01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收治的85例AIS患者,根据rt-PA治疗7 d后NIHSS评分较溶栓前的差值分为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ΔNIHSS≥4分)和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ΔNIHSS<4分),比较两组基本信息、血液生化指标和入院时NIHSS评分等。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来可能影响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NIHSS评分较高、低密度脂蛋白高和骨桥蛋白水平高是影响神经功能改善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90 d后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对患者情况分别评定。其中85例患者中,预后不良者为14例,预后良好者71例,后者的骨桥蛋白显著低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骨桥蛋白水平可能可以作为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溶栓后12 h收缩压(SBP)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平顶山市第二人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270例AC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溶栓后是否出现HT症状分为HT组(56例)和非HT组(214例),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12 h血压、疾病病史等多项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IHSS评分、SBP与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HT组和非HT组患者在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12 hSBP以及房颤病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溶栓时间、溶栓前血压、溶栓后12 h舒张压(DBP)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方面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12 hSBP、房颤病史是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以及溶栓后12 hSBP是导致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联合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MESSS)评估急性脑梗死(AIS)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将150例AIS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85例和重度组65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HMGB1、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及MESSS。采用Pearson直线分析评估各项临床指标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随访1年,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AIS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08例和预后不良组42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MGB1、MESSS对AIS患者预后的诊断效能。结果重度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清HMGB1、NT-proBNP及MESSS均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MGB1、NT-proBNP、MESSS与AIS患者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859、0.702、0.791,P=0.025、0.047、0.031)。随访1年,预后不良组血清HMGB1、MES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MGB1、MESSS是AIS患者随访1年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2.913、2.887,P=0.029、0.03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MGB1≤13.5μg/L联合MESSS≥25.5分预测AIS患者随访1年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9,P=0.028,敏感度为82.6%,特异度为88.4%。结论血清HMGB1与MESSS联合检测能有效评估AIS患者静脉溶栓后的病情,对短期预后结局的预测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溶栓就医延迟的风险因素,为促进AIS患者溶栓早日就诊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医院急诊科就诊的AIS患者14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51例发生院前延迟的患者为院前延迟组(病例组),96例正常入院的患者为正常入院组(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其溶栓就医延迟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心脏病史、GCS评分、居住方式、NIHSS评分、疾病知识相关宣教、焦虑或抑郁评分、医护人员防治意识是AIS患者溶栓就医延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心脏病史、疾病知识相关宣教、焦虑或抑郁评分、医护人员防治意识欠缺是影响AIS患者溶栓就医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IS患者溶栓就医延迟现况普遍存在,强化高龄、心脏病史患者健康知识宣教,改善心理状态,提升医护人员防患意识,是减少就医延迟风险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3 d复查头颅CT的结果,将患者分为有HT组31例和无HT组155例,对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史、心房纤颤史、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起病-溶栓时间(OTT)以及溶栓后24 h血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高NIHSS评分、溶栓后24 h高舒张压及收缩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高NIHSS评分、溶栓后24 h高舒张压及收缩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灌注参数低灌注强度比(HIR)对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2023年2月在贵港市人民医院成功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5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相关资料,治疗前均接受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检查获取低灌注体积(VH)、严重低灌注体积(VSH)等CT灌注参数,并依据VSH/VH的比值计算HIR。所有患者溶栓后7d内接受头颅CT复查,依据HT发生情况分成HT组(n=40)和无HT (n-HT)组(n=110)。多因素logistic分析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影响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IR对HT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HT组年龄、入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MTT、HIR高于n-HT组,CBF低于n-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1.037)、入院NIHSS评分(OR=2.728)、CBF (OR=1.209)、MTT (OR=1.376)和HIR (OR=2.914)是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CBF、MTT和H...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前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水平与溶栓后出血转化(HAT)风险的相关性,分析影响溶栓后HAT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3月—2021年8月万宁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20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溶栓前凝血指标和FⅩⅢ水平;根据患者溶栓后是否出现出HAT分为HAT组和非HAT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IS患者溶栓后HAT风险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溶栓前FⅩⅢ水平在早期预测AIS出现HAT的诊断价值。结果:120例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共出现42例HAT;对比2组临床资料显示,HAT组患者年龄≥80岁比例、梗死灶面积、NIHSS评分及血糖水平、FⅩⅢ水平与非HA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OR=9.465,P=0.004)、NIHSS评分越高(OR=1.577,P=0.010)、血糖水平(OR=1.314,P=0.007)是AIS患者溶栓后出现HAT...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8-12期间收治的245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HT组与非HT组(NHT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病至治疗时间(OTT)、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特点等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245例接受rt-PA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的38例,占15.5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糖尿病史、心房颤动史、溶栓前NIHSS评分、OTT、血尿酸、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0.737,95%CI:0.765~1.048)、溶栓前NIHSS评分(OR=0.590,95%CI:0.428~0.814)、OTT(OR=0.351,95%CI:0.530~1.185)、血尿酸(OR=0.954,95%CI:0.928~0.980)、溶栓前收缩压(OR=0.819,95%CI:0.737~0.910)、脑白质疏松(OR=0.459,95%CI:0.865~0.912)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溶栓前NIHSS评分、OTT、血尿酸、溶栓前收缩压、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应谨慎,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