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三种不同腹透管置管后对腹透管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膜透析是慢性肾衰竭患者替代治疗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腹膜透析装置的改进和透析质量的提高,腹膜透析已越来越受到广大肾科医师和患者的重视,采用腹透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加,而腹透管的移位导致透出液引流不畅则是影响腹透广泛开展的因素之一.本文对我科近年来所采用的三种不同的腹透管置管术后移位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二孔法腹腔镜下腹膜透析导管置管术临床应用效果,为腹膜透析患者寻找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置管方法。方法:2017年09月~2018年05月对21例尿毒症患者采用二孔法腹腔镜下腹膜透析导管置管。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导管移位、腹膜渗漏、腹膜炎、大网膜包裹等并发症。结果:21例患者置管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35.6min(30 min~45 min),术中无腹腔脏器损伤、明显出血。术后1 d内排气,肠功能恢复满意。早期置管的2例患者术后1周出现导管移位,调整导管置入位置后的19例均未发生导管移位,2例早期透析的患者发生腹膜渗漏,1周后透析的患者均未发生腹膜渗漏,1例患者腹腔黏连,经电凝分离后成功置管。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出血、脏器损伤、大网膜包裹及早期腹膜炎。结论:二孔法腹腔镜下腹膜透析导管置管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对腹腔黏连等进行分离操作,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通过改进腹膜透析置管手术方法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腹膜透析质量.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住院的145例终末期肾脏病行腹膜透析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1例和对照组74例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漂管移位、网膜包裹、血块或纤维素阻塞、漏液、腹膜炎、隧道炎以及出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后1年内导管移位3例(4.22%),网膜包裹2例(2.81%);对照组1年内导管移位10例(13.51%),网膜包裹5例(6.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内两组患者总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22.53%(16/71),对照组为40.55%(30/74),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改良后的腹膜透析置管术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进一步提高腹膜透析的质量,且手术操作简易、方便、安全,利于在基层医院开展运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腹透管移位是腹膜透析的并发症之一,腹透管移位严重影响腹膜透析进行,因导丝插入腹透管内复位有增加感染、损伤内脏可能,手术复位增加患者痛苦、费用、感染机会,且手术有一定难度;故我腹透中心魏仲南教授根据自身实践及借鉴文献报道成功经验,总结出非手术复位方案,取得一定的疗效;并且不断探索,2007年12月起在复位方案中加用利多卡因,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比较腹透管移位非手术复位方案加用利多卡因前后疗效情况,以期提高非手术复位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腹透管移位是腹透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成功地用腹腔镜对5例患者进行了腹透管移位的复位,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腹膜透析是慢性肾衰竭肾脏替代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植入PD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PD管堵塞、移位等,其中大网膜黏连包裹是透析管堵塞的重要原因之一[1]。严重者需重新置管甚至退出腹膜透析,从而影响了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Tenckhoff直管与卷曲管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133例成人慢性肾衰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所使用的腹透置管类型不同,将患者分为末端直管组(68例)和卷曲管组(65例)两组,统计其腹膜透析引流速度、并发症、生存时间、退出透析或死亡等结局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腹膜透析的隧道口感染率、腹膜透析液引流速度、生存时间等无差别(P>0.05).术后2周内导管移位共5例,其中卷曲管4例,直管1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液时疼痛,直管组7例,卷曲管组1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nckhoff直管与卷曲管均适用于CAPD患者,各有优缺点,建议个体化选择腹膜透析用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常见腹膜透析置管法(Seldinger法及外科切开法)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并行上述两种腹膜透析置管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Seldinger组35例,外科切开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腹膜透析置管所需时间,切口长度,患者术中疼痛、出血情况,置管即刻成功率;患者术后切口和(或)隧道出血情况,第一次腹膜透析腹透液颜色,从置管到出院的时间,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出现液体渗漏、导管移位、堵管和感染的情况。结果与外科切开组比较,Seldinger组切口长度明显减小、置管时间明显缩短、术中疼痛明显减轻及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Seldinger组从置管到出院的时间短于外科切开组(P0.05);两组置管即刻成功率相似(P0.05);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和(或)隧道口出血率、第一次腹膜透析血性腹透液发生率相似(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未出现液体渗漏;导管移位及堵管的发生率类似(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出现脏器损伤及感染。结论 Seldinger法置管不需要外科医生配合,易于操作,置管时间短,创伤小,能提早进行腹膜透析治疗,缩短住院日,可考虑在临床上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手术方式对腹膜透析患者早期导管技术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科采用腹膜透析置管方式改进后的手术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148例(A组).腹膜透析置管手术改良方式为:①耻骨联合正中点向上约为患者一横掌,正中线旁开1~2 cm为腹膜植入点;②过长网膜预先处理避免术后包裹,将腹膜切口水平2 cm以下部分予以结扎后切除;③引钢丝腹内段弯曲成135度弧形,从荷包口末端上翘沿前腹壁向下插入,至膀胱底部有阻力感后将导丝下压继续向前,待有落空感.荷包结扎后缝线末端提起再打结固定于内涤纶套外侧;④下至上间断缝合腹直肌前鞘,切勿在导管出处上方缝合前鞘,避免缝线张力引起导管末端翘起引起漂管;⑤用隧道针先向上直行约3~4cm再沿设计好隧道走形,模拟鹅颈管皮下段走形.另选择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我科ESRD患者采用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方式94例(B组)为对照组.观察腹膜透析置管成功术后1个月内:导管移位、导管阻塞、重新置管、腹透液渗漏等早期导管技术生存率及血性腹透液,腹膜炎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及尿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经置管方式改良后导管移位(漂管率)、导管阻塞、腹膜透析液渗漏较传统手术方式均有显著改善(P<0.05),使得由于手术技术原因引起的重新置管率显著降低(P<0.05);2组间血性透析液,腹膜炎,隧道炎,隧道外口感染等方面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方法可提高长期肾脏替代治疗患者早期导管技术生存率,减少早期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正>终末期肾病是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积极防治意义重大。虽然腹膜透析是防治终末期肾病疗效明确的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改善生存预后,但包括透析导管移位在内的临床并发症,是导致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常见原因。研究表明~([1,2]):腹膜透析患者中导管移位发生率高,约占17%~20%,目前针对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的常用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腹膜透析置管术中不同置管方法对置管成功率、导管通畅性及术后并发症、导管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例行腹膜透析置管术并长期随访的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其中应用导丝置管108例,卵圆钳置管90例.统计术中的置管重复次数、导管首次通畅率,观察术后腹腔出血发生率、腹壁渗液发生率、导管移位率以及导管生存率.结果 导丝置管重复次数为2.80±0.82次,卵圆钳置管重复次数为1.30 ±0.56次,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中导管首次通畅率分别78.7%和91.1%.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腹腔出血发生率分别是7.41%和0,差异有显著性(P<0.05);腹壁渗液分别有2例和4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年内导管移位发生率分别为11.5%和4.3%,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年导管生存率分别为93.5%和1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腹膜透析置管手术中采用卵圆钳置管能够更为准确将导管置入目标位置,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腹腔出血并发症,改善术后导管通畅性、降低术后导管移位以及提高导管生存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畅通和持久的腹透管路是腹膜透析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管路的机械性故障是除腹膜炎之外造成腹膜透析技术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尤其是在透析初始的第1年[1].腹透管的功能和寿命与腹膜透析置管技术密切相关,当前普遍采用的置管技术仍然是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引导下腹膜透析置管技术并不是一项新兴的技术,但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展,此项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生采纳,其优点已经在很多研究中彰显出来.腹膜透析置管的最佳方式目前仍存在广泛的争议,2010年《国际腹膜透析杂志》发表了腹膜透析通路指南[ 2],也仅仅指出采用何种置管技术可根据各腹透中心的专业人士来决定.本文将对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操作技术以及其与常规开腹手术的对比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行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175例。首次置管130例,传统置管术后再次置管45例。记录患者术后疼痛评分,随访期间有无隧道感染、置管堵塞、置管移位、重新置管率等相关指标。结果 17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患者。手术时间30~60分钟,平均45.6分钟;术后3~9天出院,平均4.5天。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20.4个月。使用肝素水于术后第2天开始冲洗置管,于术后4~9天后开始透析。4例患者进行腹膜透析治疗时流出淡血性液体,均于术后5~7天消失。患者术后疼痛评分(2.13±0.73)分,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例,均经换药处理后痊愈出院。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4个月、6个月因隧道口感染行腹膜透析置管取出术,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导管移位、导管阻塞等情况,临床效果良好。结论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切口感染发生率低,并发症少,疼痛轻,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腹膜透析导管移位手法复位成功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膜透析导管移位是腹膜透析的并发症之一,作者采用手法复位成功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43岁,因慢性肾炎尿毒症行血液透析治疗1年余,现改腹膜透析治疗,于2006年10月23日入院。10月24日行腹膜透析导管植入术。采用百特公司的双cuff直形Tenckhoff导管。术后2周行CAPD治疗。11月10日出现超滤不佳,腹部平片(KUB)检查提示透析导管向右后上方移位,远端达第5腰椎下缘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外腹膜透析管的种类繁多 ,如Tenckhoff管〔1〕、鹅颈型管〔2〕、国产长期腹膜透析管〔3〕、柱盘式管〔4〕、Swen -neck型〔5〕、Self -Locating式〔6〕、三角形管和Ore opoulos管〔7〕等。对急、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 ,既方便 ,又行之有效 ,特别对慢性肾衰竭的疗效与血液透析并驾齐驱。但也存在不少缺点 ,如透析管堵塞、移位、腹膜炎等。我们为此设计了多优型腹膜透析管及其配套装置———弹簧式腹膜透析管毛刷。为了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 ,并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我们于 1996年 6月~ 2 …  相似文献   

16.
早在1923年,Ganter就首先试图用腹膜透析来治疗尿毒症,并于1927年应用于临床。然而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腹膜透析未能在终末期肾病的治疗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自1968年Tenckhoff倡用Tenckhoff管以后,慢性腹膜透析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逐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试就慢性腹膜透析申各种透析管、置管方法和常见并发症等作一比较和综述。一、慢性腹膜透析管的种类 (一)Tenckhoff透析管: Tenckhoff管是一种典范的慢性腹膜透析管,也是迄今为止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按其腹腔段  相似文献   

17.
腹膜透析导管移位在腹透治疗中较为常见 ,我院2 0 0 0年 1月经手法复位致腹透导管移位矫正成功 1例 ,现报告如下。病例患者 ,女性 ,5 7岁 ,工人。于 1999年 11月以“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收入院 ,并于 11月 17日在局麻下行腹膜透析植管术 ,切口取反麦氏点 ,术中术后一切顺利 ,当日试液通畅 ,并停透两周于每间隔 3日的时间冲洗腹透管 (每次冲洗均用百特公司生产腹透液 2 0 0 0ml) ,停透期间仍常规做维持性血液透析 ,每周两次 ,以利刀口及腹膜切口愈合顺利。患者 12月 1日实行正规CAPD(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 ) ,但夜间留腹一组失超滤较…  相似文献   

18.
腹透管曲折移位胃镜刷弹性回位成功一例赵家元,林秀媛,胡佳林男性36岁。腹膜透析置管术后4小时出液和进水障碍。腹部透视提示Tenckoff管“√”形成角移位。采用胃镜刷弹性导引钢丝复位成功。体会:腹透管“√”形成角移位多发生在半卧位大角度调转体位时突然...  相似文献   

19.
Swan-neck腹膜透析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wan.neck腹膜透析管于1991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其主要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将外口方向改变向下而加强外口分泌物的引流,以达到减低外口感染率的效果。我院于1996年起开始使用Swan-neck管作为腹膜透析内管路,现将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我院自1995年1月至1977年6月收治的腹膜透析患者37例,依腹膜透析内管路分为两组。双涤纶套卷曲式鹅颈式腹膜透析管(Swan-neck管)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9~77(60.9)岁,透析时间2—18(8.1)月;双涤纶套直式腹膜透析管(TenCkhoff管)17例,男性5例,女性12例,年龄32~73(56…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腹膜透析卷曲管与直接管在临床使用上的优缺点,以利于腹膜透析的开展.方法:对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124例成人慢性肾衰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所使用的腹透管类型不同,将病人分为直管组 (46例)和卷曲管组(78例)两组,统计其并发症并进行比较.结果:行腹膜透析插管术后,发生漂管移位的共11例 (8.87%),其中直管8例(17.39%),卷曲管3例(3.8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拔管重置的4例(3.23%),均为直管;病人出现腹痛的共9例(7.26%),直管7例(15.22%),卷曲管2例(2.56%),两组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卷曲管组漂管、拔管率及并发疼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直管组.而在渗漏、出水不畅、血性透出液等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