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是过去几十年来肿瘤治疗中最显著的进展之一,彻底改变了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的治疗模式,有效提高了该类患者的生存率。但由于CAR-T细胞治疗较高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部分患者在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病情未缓解或在短期内疾病快速进展,研究者们正在寻找一些联合治疗措施如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的持续缓解时间,其中放疗已在多项研究中被证明可与CAR-T细胞治疗联合改善患者预后。本文综述了放疗协同CAR-T细胞治疗在R/R DLBCL患者中的理论依据、放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放疗与CAR-T细胞治疗的顺序、放疗的靶区及剂量等,以期为放疗协同CAR-T细胞治疗在R/R DLBCL患者中的应用及方案的优化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侵袭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 复发难治DLBCL患者预后较差, 临床尚缺少有效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对复发难治DLBCL患者进行有效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目前的新药/技术研究包括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抗体偶联药物(ADC)治疗等。文章就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关于DLBCL的靶向药物/细胞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基于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modified T cells,CAR-T)疗法在难治/复发B细胞肿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例B细胞肿瘤患者接受CAR-T治疗后继发第二肿瘤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例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接受CD19及CD22 CAR-T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为28个月,后继发腺癌;1例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接受CD19 CAR-T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为14个月,后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结论CAR-T治疗在B细胞肿瘤患者治疗中取得巨大突破,但这一疗法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诱发第二肿瘤等远期不良反应,在临床实践中需要长期随访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恶性淋巴瘤.虽然R-CHOP标准治疗方案改善了DLBCL患者的整体生存,但高危患者5年总生存率仍<50%.因此DLBCL一直是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如新药的联合治疗、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和抗体治疗为代表的免疫靶向治疗、如何降低治疗的长期不良反应以及寻找新的预后生物学标志物和分型系统等.文章就第60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DLBCL的最新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放疗三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疗效并评价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研究为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研究,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7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三线治疗且转移器官≤3个的ES-SCLC患者, 全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均为在口服安罗替尼胶囊的基础上针对部分病灶行放疗。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 根据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核心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结果研究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7月1日, 随访时间为4.8~31.0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为10.2个月。全组27例患者中, 部分缓解4例, 疾病稳定17例, 疾病进展6例, 客观有效率为14.8%, 疾病控制率为77.8%。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5和11个月。全组患者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乏力(33.3%, 9/27)、食欲减退(14.8%, 4/27)、出血(14.8%, 4/27)、手足综合征(11.1%, 3/27)。多数不良反应为1~2级, ≥3级不良反应3例, 未发生5级不良反应。放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后, 患者总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等方面均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R2)为基础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使用以R2为基础治疗的DLBCL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为非生发中心来源的难治、复发DLBCL,接受R2联合化疗获得完全缓解,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R2联合化疗治疗初治DLBCL可以显著提高缓解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期,改善非生发中心来源患者的不良预后。 R2方案对于难治、复发患者亦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无驱动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多发脑转移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无驱动基因突变NSCLC多发脑转移患者, 其中21例安罗替尼联合全脑放疗组患者来源于前瞻性单臂研究(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1900027769);单独全脑放疗组患者来源于同期回顾性研究, 按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最终纳入21例患者。比较两组颅内客观缓解率(iORR)、颅内疾病控制率(iDCR)、颅内无进展生存(iPFS), 总生存(OS)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21例安罗替尼联合全脑放疗组中, 完全缓解(CR)1例(4.8%), 部分缓解(PR)13例(61.9%), 疾病稳定(SD)6例(28.6%), 疾病进展(PD)1例(4.8%);21例单独全脑放疗组中, CR 0例, PR 10例(47.6%), SD 7例(33.3%), PD 4例(19.0%);安罗替尼联合全脑放疗组和单独全脑放疗组iORR分别为66.7%(14/21)和47.6%(10/21)(P=0.212), iDCR分别为95.2%(2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olatuzumab vedotin(pola)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多次接受治疗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为57岁男性,2016年5月诊断为DLBCL,从2016年6月起接受包括抗CD20单抗联合化疗、仅化疗以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等在内的四线治疗,但治疗后均复发或进展。于2019年12月起接受pola联合利妥昔单抗6个疗程治疗,治疗过程中无非预期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随访截至2021年1月,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超过13个月。结论:pola在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治疗中初步显示了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的不良反应.方法 18例DLBCL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CD+20,均为对原方案耐药或缓解后又复发者,在用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共3~4周为1个疗程,同时联合化疗治疗,方案包括MOAP、DICE、COEP、NP、BCNU+VP16、AA、Mito+DDP等.结果 18例患者经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为55.56%(10/18),总有效率(OR)为77.78%(14/18).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66.67%,1年总生存(OS)率为77.78%.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是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的有效方法,其CR率高且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NK/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是一类起源于T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低, 尚缺乏明确且有效的治疗策略, 临床预后不良。近年来靶向疗法在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取得很大进展, 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 其中以CD30、CD7、CD5、CD52、CCR4等为靶抗原治疗NK/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研究取得一定疗效, 因而备受关注, 但其广泛应用仍面临巨大挑战。文章就近年来NK/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免疫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王丽发 《癌症进展》2018,16(5):647-649,662
目的 探讨复方斑蝥胶囊联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复方斑蝥胶囊联合CHOP组(n=37)和CHOP组(n=36),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复方斑蝥胶囊联合CHOP组中,完全缓解(CR)21例,部分缓解(PR)10例,总有效率为83.8%(31/37);CHOP组中,CR 15例,PR 7例,总有效率为61.1%(22/36),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5分、Ki-67≥80%及β2微球蛋白升高的患者,复方斑蝥胶囊联合CHOP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7%、90.5%和90.0%,均高于CHOP组的55.0%、61.9%和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1年无进展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斑蝥胶囊联合CHOP方案治疗DLBCL的临床有效率高于CHOP方案,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ZR2(泽布替尼+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老年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泰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ZR2方案治疗的16例老年(>65岁)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疾病转归。结果 16例患者中, 男性11例, 女性5例, 年龄[M(Q1, Q3)]76岁(70岁, 78岁);Ann Arbor分期Ⅲ~Ⅳ期10例。1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9例, 部分缓解4例。16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 Ⅲ~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7例)、血小板减少(2例), 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后骨髓造血恢复;Ⅱ级及以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5例)、肝功能异常(3例)、外周神经炎(2例), 经相应处理后均改善。2例患者因疾病进展退出此方案治疗, 1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因合并疾病死亡。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深静脉血栓, 无心脏和肾脏不良反应。结论 ZR2方案治疗老年DLBCL患者有一定效果, 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及来那度胺方案治疗老年原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3月收治的1例伴有多个预后不良因素且对免疫化疗耐药的老年DLBCL患者的治疗经过,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 女性, 70岁, 因右颈部肿物, 活组织检查确诊为DLBCL, 接受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及来那度胺方案治疗后疾病快速获得缓解, 且缓解时间持久, 同时不良反应可耐受。结论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及来那度胺方案治疗老年不适合自体移植的复发难治DLBCL患者安全有效, 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依鲁替尼在治疗复发性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34例接受依鲁替尼(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复发性难治性DLBCL患者,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分析疗效,并行安全性评估。结果34例复发性难治性DLBCL患者客观缓解率为20.6%,疾病控制率为47.1%;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3.000(95%CI7.282~18.71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4.000(95%CI7.990~20.010)个月。皮疹(29.4%)和乏力(23.5%)为较常见的不良反应。结论复发性难治性DLBCL患者应用依鲁替尼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而应用依鲁替尼单药或联合其他方案的思路则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亚型,其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尽管许多患者应用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一线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但仍有部分患者之后发展为复发和难治性的DLBCL,而一旦发展为复发难治性的DLBCL,常规的放疗和化疗则收效甚微。近年来,免疫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如单克隆抗体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治疗、抗体-药物偶连物(ADC)治疗和嵌合体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治疗等。本文现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小剂量顺铂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年龄≥75岁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接受三维适形放疗50~60 Gy,同步静脉应用顺铂40 mg,1次/周至放疗结束,放化疗结束两周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19例,稳定(SD)6例,进展(PD)4例,总有效率(CR+PR)为72.2%,临床获益率(CR+PR+SD)为88.9%。放射性食管炎、轻度胃肠道反应和Ⅰ~Ⅱ度骨髓抑制是主要的不良反应。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小剂量顺铂治疗年龄≥75岁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合并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腹膜后淋巴结及肾脏受累的DLBCL与PTCL复合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71岁女性, 以腹膜后巨大肿物为临床表现, 伴有胸腔积液。行两次穿刺活组织检查, 进行常规病理、TCR及IG克隆性分析, 并对胸腔积液行流式细胞学分析, 同时行常规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 后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病理结果可见异常B细胞及T细胞分布, TCR及IG克隆重排均阳性, 胸腔积液可见异常表型的B细胞, 诊断为复合性淋巴瘤(DLBCL合并非特指型PTCL), 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后肿瘤得到一过性控制, 但最终患者死于疾病进展。结论复合性淋巴瘤比较罕见,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诊断过程中需留意不同寻常的病理表现。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 治疗需兼顾不同类型或重点治疗恶性度高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米托蒽醌、地塞米松联合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与耐受性。方法对20例初治鼻腔NK/T细胞淋巴瘤ⅠE~ⅡE期患者均采用放化疗同步治疗。化疗采用伊立替康+米托蒽醌+地塞米松方案,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2~4个周期,平均3个周期。放疗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技术,肿瘤照射剂量:PGTV 56 Gy/28次,PTV 50 Gy/25次,照射采用6MVX线常规分割外照射,2 Gy/次,每周5次。然后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0例患者均完成放疗及同步2~4周期化疗,其中14例(70%)如期完成,6例(30%)因不良反应延迟放疗。近期疗效观察:完全缓解(CR)17例(85%),2部分缓解(PR)2例(10%),有效率(ORR)95%;3年总生存(O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90%和80%。结论伊立替康、米托蒽醌、地塞米松联合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可,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9.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之一.自利妥昔单抗问世以来,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一直是DLBCL的一线治疗方案.诱导治疗可使70%左右的患者得到治愈,但仍有30%的患者不能经诱导缓解,特别是对于老年或高危患者,有望获得长期缓解的治疗方案有限,常表现为难治或早期复发.在第5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报告中,对于复发难治、高危及特殊部位DLBCL治疗方面的进展做了详细的报道,现对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常规治疗方案难以奏效,研究新的治疗技术和改善预后迫在眉睫。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技术在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的突破,为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探讨在CAR-T技术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过程中,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和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更加合理、安全地应用CAR-T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的英文文献,研究从建库至2018年1月为止公开发表的CAR-T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10篇文献。发生率作为结局指标,按照不良反应(CRS和神经毒性)的不同,采用Meta分析汇总发生率。结果:CAR-T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过程中CRS的总发生率为57%(95% CI:0.25~0.90),神经毒性的总发生率为48%(95% CI:0.30~0.66)。结论:CAR-T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过程中CRS和神经毒性均有较高的发生率,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