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小儿反复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449例中确诊为肺炎支原体(MP)感染176例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449例受检患儿MP-IgM阳性176例,阳性率39.2%,提示有MP感染存在;其中上感MP-IgM阳性率37.3%,扁桃体炎40.0%,支气管炎37.1%,肺炎35.1%。176例MP-IgM阳性患儿中,发热94例,占53.4%。发病年龄以群聚儿童为主,3~6岁占46.0%(81/176),6~12岁占39.8%(70/176)。所有病例均有咳嗽症状,年长儿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痉咳,年幼儿则咳嗽较重;年长儿缺乏显著的肺部体征,年幼儿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及湿鸣。部分病例合并病毒感染;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占73%。所有病例用阿奇霉素、罗红霉素治疗治愈。结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一定要考虑到MP感染的可能性,特别是对那些经一般抗炎治疗病情不缓解者,应尽早做MP-IgM检测。  相似文献   

2.
胡坚锋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6):634-635,640,59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DNA(MP-DNA)、肺炎支原体(MP)抗体lgM(MP-IgM)的检测意义,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P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MP-DNA水平,采用明胶颗粒凝集法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中MP-IgM抗体,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儿咽拭子标本MP-DNA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血清中MP-IgM抗体检测阳性(〈0.05)。临床发现MP-IgM抗体稀释倍数越高,临床症状相对越重,持续发热时间较长,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各种并发症出现率也越高。MP-IgM抗体滴度越高,出现肺外症状者越多,临床治疗时间亦随抗体滴度升高而延长。结论咽拭子MP-DNA的PCR检测对儿童MP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血MP-IgM的检测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实时荧光定量DNA检测的临床研究。方法:将2017年8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9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此次研究检测对象,均行MP-DNA和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抗体检测,观察两种检测方法的最终阳性检出率与不同时间点的检测情况,并观察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重症病例发生情况、肺外并发症、后遗症、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本组9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确诊为MP感染者共36例,占比36.73%,其中MP-DNA阳性检出35例,MP-IgM阳性检出33例,两种方法最终MP感染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MP感染患儿中,入院当日确诊为MP感染者共29例,入院后1周确诊者33例,入院后2周确诊者36例,MP-DNA检测在入院当日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MP-Ig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方法检测后并接受一段时间治疗显示MP-DNA检测者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天数均短于MP-IgM检测,且MP-DNA检测并接受治疗者重症病例、肺外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率均少于MP-IgM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DNA检测对MP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临床上可以早期干预,对预防重症病例的发生及减少因MP感染引起的并发症及后遗症。  相似文献   

4.
杨威  万胜明  张炜灵 《广西医学》2010,32(7):806-80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6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MP-IgM,对确诊为MP感染的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162例患儿中MP-IgM阳性60例,阳性率37.0%(60/162),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1例,支气管炎23例,肺炎6例;1~6岁53例(88.3%),〉6岁7例(16.7%);所有病例均有咳嗽,年龄较大患儿以刺激性干咳为主,婴幼儿以咳嗽痰多或喘憋为主。肺外表现以胃肠功能障碍和淋巴结肿大居多。结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时应考虑MP感染的可能,应尽早检测MP-IgM。  相似文献   

5.
3470例儿童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3 47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MP)特异性抗体IgM的检测,协助临床早期诊断MP感染。方法运用微粒凝集试验,进行血清MP特异性抗体IgM检测。结果3 470例患儿中检测出1 054例MP-IgM呈阳性,检出率为30.37%,其中男622例,女432例,0~2岁组、3~6岁组和6~14岁组MP-IgM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9.60%、43.16%和50.79%;男女阳性检出率之间和各年龄组阳性检出率之间,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儿童MP感染以3~14岁感染率较高,微粒凝集试验检测血清MP-IgM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患儿的不同病程进行动态检测,可提高MP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刘威  倪陈 《安徽医学》2013,34(6):707-709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器官受累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SERODIA-MYCO II被动凝集法检测MP-IgM,对确诊为MP感染的患儿2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多集中在学龄前期及学龄期,203例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表现,42例以肺外器官受累症状为首发表现。肺外器官受累以神经、消化、泌尿、血液系统等多见,全部患儿经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3~4周后,达到临床痊愈。结论儿童MP感染除呼吸系统受累外,肺外脏器受累发生率明显升高;尤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时,更易造成误诊。所以对于不典型病例者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测,以及早确诊,对因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讨肺炎支原体(MP)所致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从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选取120例MP所致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做试验与研究,从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及临床症状等多个方面总结上述患儿的发病特征。结果:1感染类型:肺炎115例(95.8%),支气管炎5例(4.2%);2季节分布:于春冬季发病者68例(56.7%),夏秋季发病者52例(43.3%);3症状分布:其中咳嗽有116例,占96.7%,发热有94例,占78.3%,喘息者63例,占52.5%;4年龄特点:≤3岁者在喘息、皮疹、湿罗音伴哮鸣音等方面所占比重均相比3岁者明显提高,数据满足P0.05,统计学成立。结论:MP所致下呼吸道感染在任何季节均可发病,多为肺炎,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喘息及发热,3岁婴幼儿多有喘息、皮疹、湿罗音伴哮鸣音等表现。  相似文献   

8.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提高此类疾病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78例确诊为MP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并进行总结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6~13岁占50%;持续性发热伴刺激性咳嗽占82.1%;肺内啰音不多;胸片以单侧大片絮状阴影多见,占83.3%;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阳性率高(92.3%);所有病例用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好,未出现耐药情况。30例(38.5%)有肺外合并症,常见的是渗出性胸膜炎、血液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和心血管系统损害等。MP肺炎患儿3岁以下(婴幼儿)组与3岁以上组临床特征有明显差异。结论:小儿MP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阳性率高,有利于早期诊断,阿奇霉素效果好,婴幼儿MP肺炎临床表现不如学龄儿童典型,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敏感、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MP)特异性抗体IgM(抗MP-IgM),协助临床早期诊断MP感染及早期治疗,缩短病程.方法日本富士肺炎支原体检测试剂-SERODIA-MYCOⅡ凝集试验.结果177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检出MP-IgM阳性389例,检出率为21.9%.年龄<3岁、3~6岁、6~13岁3个年龄组患儿的MP-IgM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5%(147/1 012),30.5%(139/456)和33.9%(103/304).取86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符合临床支原体诊断标准有的205例,抗MP-IgM阳性156例,阳性率为76.1%;不符合诊断标准的655例中,抗MP-IgM阳性仅为26例,假阳性率为4.0%.两组经统计χ2=48.2,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ERODIA-MYCOⅡ凝集试验检测小儿MP感染具有操作简便、省时快捷、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可作为早期诊断MP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特异性肺炎支原体(MP)抗体IgM、IgA和IgG对临床早期诊断MP感染的意义。方法:分别对30例正常健康儿童和76例临床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血清,采用Serodia-MycoⅡ方法检测MP-IgM,ELISA方法检测MP-IgA和MP-IgG。结果:30例正常健康儿童中,MP-IgG阳性2(6.67%)人,MP-IgM、MP-IgA皆为阴性。76例受检标本中,第1周,MP-IgM检出阳性率最高,为70.97%;第2周,MP-IgM、MP-IgA和MP-IgG检出阳性率都达到80%以上;第3周,MP-IgA阳性率下降至26.32%,MP-IgM、MP-IgG阳性率基本无变化。随访57例患儿,25例随访期间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MP-IgA阳性率从32%上升至84%。结论:MP感染1周内,MP-IgM是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重要血清学指标,MP-IgA对再感染患儿的诊断较MP-IgM更有价值。同时检测MP-IgM、MP-IgA和MP-IgG能获得最佳的血清学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nia,M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颗粒凝集法对本院收治的118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血清MP特异性抗体(MP-IgM)测定,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MP-IgM的总阳性率为38.98%(46/118),肺炎支原体感染率-3a和-6a组较高,分别为45.45%和46.67%。在4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伴喘息者13例,占28.26%。结论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且是引起儿童喘息的重要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群  欧维琳  李雄  杨方源  彭娟 《华夏医学》2012,25(3):323-325
目的:探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与肺炎支原体(MP)的关系。方法: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对206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和58例健康儿童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结果:下呼吸道感染患儿MP-IgM阳性率28.2%,健康儿童MP-IgM阳性率5.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感染儿童可合并其他细菌感染。结论:MP感染与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海南省小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季节、年龄、性别、混合感染及临床表现等),为本省预防和控制小儿MP感染提供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20年2月在海南省多家医院儿科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MP、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Q热立克次体、副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IgM抗体。血清MP-IgM抗体阳性定义为MP感染,对MP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项目符合入选条件患儿共35 731例,血清MP-IgM检测总阳性率39.12%(13 978/35 731),2012—2020年各年的MP-IgM阳性率分别为48.39%、56.23%、56.62%、47.04%、29.71%、24.14%、47.55%、36.84%和24.46%,2013年、2014年MP-IgM阳性率高于其他年份(P<0.05)。海南省夏季MP-IgM阳性率(41.34%)最高,冬季阳性率(35.77%)最低(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儿童呼吸道感染中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分布规律,探讨明胶颗粒法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应用明胶颗粒法进行血清MP特异性抗体IgM检测.结果 本院74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MP-IgM阳性率为31.22%,其中0-3岁组、4-7岁组、8-12岁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1.70%、35.08%、41.30%.随年龄增长,抗MP-I gM阳性率逐渐增加.患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占有较高比例,好发于学龄及学龄前儿童.明胶颗粒法检测MP-IgM简便快捷,敏感度高,可作为MP感染诊断的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15.
廉鹏  盛凯 《吉林医学》2010,31(2):157-15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MP感染致神经系统损害的30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MP感染致神经系统损害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临床表现皆有发热,头痛、呕吐(27/30),嗜睡、抽搐(18/30)和神经系统阳性体征(18/30);30例血清抗MP-IgM阳性,3例脑脊液抗MP-IgM阳性,脑电图均有异常,脑CT12例异常,25例C-反应蛋白(CRP)升高。治疗后患儿均好转出院。结论:MP是引起儿童CNS感染的病原体之一,大多表现为肺炎支原体脑炎。CNS症状可在肺炎病程中或无肺部症状时出现,与病毒性脑炎鉴别困难,CSFMP及血清MP特异性抗体检测可协助诊断。MP感染引起神经系统病变的早期诊断、规范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规范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结合部分前瞻性分析254例MP感染患儿的资料。MP-IgM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 本组患儿以学龄期儿童为主,男女之比为1.4:l。主要以呼吸道感染多见,以肺外表现为主者占42.5%,可累及各系统器官的病变,其中多见于消化、皮肤、心脏和肾脏。63%~79.1%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分叶核在正常范围内,6.3%患儿的血小板可轻度减少;66.1%患儿的:ESR、CRP可升高;17.7%~19.3%患儿的AST、ALT、CK—MB可轻度升高;46.8%患儿的MP-IgM≥l:640;胸部X线示62.6%病灶位于肺野的中内带;MP感染对大环内酯类药有良效,极少数可表现为耐药。结论 MP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P-IgM有诊断价值。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疗法对MP感染有良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97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儿童肺炎支原体(MP)、嗜肺军团菌Ⅰ型(LP1)双重感染患儿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2004~2008年我院临床诊断为ALRI住院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联合检测血清中MP、LP1-IgM抗体,对符合MP、LP1双重感染实验室血清学诊断标准的97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患儿中以发热、咳嗽为首发症状占86.6%,部分患儿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儿体温峰值在38~C左右,呈不规则热,少数患儿热程可达1个月以上。肺部体征表现为呼吸音粗,占62.9%,临床可表现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受损症状及体征。97例患儿表现泌尿系统受损11例;肝功能异常26例;心肌酶异常24例;白细胞计数(10~20)×109/L31例,伴CRP〉8mg27例。胸部X线摄片显示肺纹理增多44例、肺部斑片状影36例(右侧21例、左侧15例)、肺门影增浓7例、双肺问质性改变4例、胸腔积液6例。心电图异常15例,肝脏增大13例,脾脏增大4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对症治疗,除3例患儿效果不明显外,所有患儿疗效显著,各项指标检查恢复正常,治愈出院。结论ALRI儿童MP、LP混合感染时表现复杂多样,可致多脏器损伤的肺外合并症表现,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发病情况及肺外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10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标本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查MP-IgM抗体。结果MP-IgM检测的总阳性率为36.19%,其中3-5岁组阳性率最高,为51.85%;12月份的阳性率最高,为55.36%;肺外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7.89%。结论MP感染发病年龄提前,肺外并发症多,本地区2002年12月~2003年2月MP感染流行。  相似文献   

19.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海晶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5):790-79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7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婴幼儿病例43例,占56.5%;3岁以上患儿33例,占43.4%。婴幼儿病例中肺部出现湿音者23例,占53.5%;3岁以上患儿中肺部出现湿音者6例,占18.2%,二者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婴幼儿病例中出现肺外并发症者12例,占27.9%;3岁以上患儿出现肺外并发症者16例,占48.5%,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婴幼儿病例与3岁以上患儿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婴幼儿病例以肺部表现明显且较重,而3岁以上患儿则肺部体征不明显,更易发生肺外并发症,所有病例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20.
陈瑛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0):4186-4187
目的:探讨检测肺炎支原体(MP-IgM)、C反应蛋白(CRP)同时测定在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价值;方法:对呼吸道感染患儿共1125例,运用间接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将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阳性组)314例,非支原体感染对照组(阴性组)314例,运用美国贝克曼IMMAGE特定蛋白仪测定C反应蛋白(CRP)值。结果:1125份小儿呼吸道感染血清,314份MP-IgM阳性,阳性率为27.91%。肺炎支原体感染者CRP阳性率明显低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者。结论:肺炎支原体IgM及C-反应蛋白同时测定可作为小儿MP急性期感染的主要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