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神经末梢给药吸收途径及其效应特点
引用本文:周震球,曾因明,章云海,李小民,李爱民,赵琳,赵志斌,周慎婷,周洁,徐韵. 神经末梢给药吸收途径及其效应特点[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34): 145-147
作者姓名:周震球  曾因明  章云海  李小民  李爱民  赵琳  赵志斌  周慎婷  周洁  徐韵
作者单位:[1]徐州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医院,江苏省连云港市222002 [2]徐州医学院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徐州市221004 [3]哈尔滨医科大学2000级临床医学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86 [4]张家港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江苏省苏州市2156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271260);江苏省科技厅指导计划课题(BS2002305);江苏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第三批对外开放课题(K2093)
摘    要:目的:临床上给药均依托血液、淋巴系统吸收、转运、分布到全身靶组织。本文探讨神经末梢吸收药物途径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0—01/2005—12期间的有关皮内、穴位注射、贴敷的文献,检索词“神经末梢、吸收、皮内、穴位、注射、贴敷”,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并手工查阅相关书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删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然后查找余下的文章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实验。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实验,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固平行对照组,为未采用经皮内、穴位注射或敷贴者。治疗组为经皮内、穴位注射或敷贴者。排除标准:明显不随机的临床实验。质量评价主要考察治疗的真实性,调查设计是否严密,实施过程是否严格,统计学处理是否合理。资料提炼:共检索20篇关于研究神经末梢吸收和皮内、穴位注射、贴敷的随机对照试验,11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9篇均是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无论是传人神经还是传出神经,在其末梢部位都存在着一定选择性的吸收功能。当药物被分布到神经末梢部位后,特别是皮内、穴位、黏膜和某些部位的肌肉等神经末梢密集区,可被神经末梢吸收到神经细胞内.并随轴浆远程转运到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脊髓前角的胞体及其轴突、树突,进而到达相应的中枢神经部位及所联系的组织、器官,在局部形成较高药物浓度发挥药物作用。对一些小分子亲水性药物,还有可能通过神经细胞的缝隙连接实现跨细胞转运,从而发挥更广泛的作用。结论:在特定区域的皮内及穴位等神经末梢丰富的部位给药,可通过“神经末梢吸收一轴浆转运一缝隙连接传递一靶组织、靶器官效应”发挥作用。、由于该途径给药可在对应的靶组织、靶器官局部形成较高浓度,故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 键 词:神经末梢 吸收 皮内 穴位 注射 贴敷
文章编号:1671-5926(2006)34-0145-03
收稿时间:2006-03-28
修稿时间:2006-06-27

Absorption pathway and effect characteristics of nerve ending administration
Zhou Zhen-qiu, Zeng Yin-ming, Zhang Yun-hai, Li Xiao-min, Li Ai-min, Zhao Lin, Zhao Zhi-bin, Zhou Shen-ling, Zhou Jie, Xu Yun. Absorption pathway and effect characteristics of nerve ending administr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006, 10(34): 145-147
Authors:Zhou Zhen-qiu   Zeng Yin-ming   Zhang Yun-hai   Li Xiao-min   Li Ai-min   Zhao Lin   Zhao Zhi-bin   Zhou Shen-ling   Zhou Jie   Xu Yun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