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中的作用
引用本文:王红梅,杨晓凤,吴雁翔,许忆峰,张轶斌,吕欣,王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3):18-20.
作者姓名:王红梅  杨晓凤  吴雁翔  许忆峰  张轶斌  吕欣  王磊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内分泌科,辽宁省沈阳市110042
摘    要:目的:观察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细胞成分的变化以及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近期影响。 方法:选取2004-11/2005—04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26例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全部接受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2μg(kg&;#183;d),连续4-5d。为防止血黏度增加引起心脑血管意外,在干细胞动员的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1次/d。连续4~5d。每天监测血细胞计数和凝血3项。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监测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观察并记录动员后及采集过程中、后出现的毒副反应。 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126例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全部患者动员过程中外周血象的变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前白细胞数量为(5.35&;#177;1.64)&;#215;10^9L^-1,动员第5天为(42.17&;#177;18.56)&;#215;10^9L^-1.第6天为(44.23&;#177;17.47)&;#215;10^9L^-1。动员后比动员前提高5~13倍(P〈0.01);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动员前后无明显变化。(爹全部患者动员后采集细胞悬液的情况:37例患者于动员第5天进行采集,单个核细胞数值和CD34^+百分数分别为(432.68&;#177;89.36)&;#215;10^9L^-1和(0.87&;#177;0.38)%;其余89例均于第6天进行采集,单个核细胞数值和CD34^+百分数分别为(463.71&;#177;58.33)&;#215;10^9L^-1和(0.90&;#177;0.35)%,两者基本相近(P〉0.05)。③性别、年龄和体质量对单个核细胞数值和CD34^+细胞百分数的影响:男性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值高于女性患者(P〈0.05).而单位体质量的CD34^+细胞数值男女基本相近;以年龄55岁为界,大于55岁和小于55岁的患者差异显著(P〈0.05);高体质量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值高于低体质量患者(P〈0.05),而单位体质量的CD34^+细胞数值基本相似。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有骨痛、周身肌肉酸痛、乏力、头痛、失眠、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低热。采集过程中可能出现口周、面部或四肢麻木,一般停药2~4d症状即可消失。 结论: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有效动员剂,可有效动员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绝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但廊任用一定剂量的抗凝剂预防不良反席的发毕.

关 键 词:干细胞移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应用  血管疾病/治疗
收稿时间:10 18 2005 12:00AM
修稿时间:12 9 2005 12:00AM

Role of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in the 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for treatment of ischemic lower-limb angionosis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