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心外膜脂肪密度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相关研究
引用本文:李 健,郭庆乐,赵 静,刘景旺,周瑞臣,高玉龙,崔刘福,乔建民.心外膜脂肪密度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3):179-182.
作者姓名:李 健  郭庆乐  赵 静  刘景旺  周瑞臣  高玉龙  崔刘福  乔建民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影像科,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目的:探讨CT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密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417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多螺旋CT造影检查,精确测量相应心外膜脂肪密度。根据造影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及非斑块组,并进一步将斑块组分为3个亚组,即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非钙化斑块组,并按照不同性别和年龄分组,比较斑块侧与非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结果:141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斑块组189例,其中钙化斑块者42例,非钙化斑块59例,混合斑块83例;无斑块者228例。2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以CT值比较)高于非斑块侧,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40.84±37.28 vs.23.81±30.81,P=0.000),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均高于非斑块侧(男,t=8.78,P=0.000;女,t=5.941,P=0.000);按年龄分层后,心外膜脂肪密度在45岁组以下(t=7.012,P=0.000)、45~<55岁组(t=3.459,P=0.002)、55~<65岁组(t=5.416,P=0.000)、65岁以上组(t=7.750,P=0.000)均为斑块组大于非斑块组,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斑块侧与非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均以非钙化斑块组的值最高,钙化斑块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同性质各斑块组内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均大于非斑块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外膜脂肪密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存在密切关系,与斑块性质有关。

关 键 词:冠状动脉疾病  心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收稿时间:2014-7-30
修稿时间:2014-10-1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