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6)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引用本文:杨延宗,杨东辉.(6)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循环杂志,2001,16(3):165-166.
作者姓名:杨延宗  杨东辉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电生理室
摘    要:关于心房颤动(房颤)电生理机制的学说形成于二十世纪30~40年代,近十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目前,房颤的电生理机制仍可以概括为异位兴奋灶和折返两种学说. Rothberger最早提出房内异位兴奋灶学说,后人加以完善,认为房颤可能来自单中心或多中心的局灶异位冲动的形成,异位冲动可来自异常自律性或触发活动.异位兴奋灶中心可以位于心房的任何部位,并以极快的频率发放冲动,使其它各处心肌不能保持协同活动而发生颤动.这类房颤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肺部疾病,交感神经兴奋和发热等心肌兴奋性异常增高的情况;也见于心房肌受牵拉,细胞内钙超载,心力衰竭和洋地黄中毒等有利于触发活动的条件下.

文章编号:1000-3614(2001)03-0165-02
修稿时间:2001年1月15日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