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酪氨酸硝基化蛋白表达的变化
引用本文:周强,曹莉,吴爱群,吕保来,何成.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酪氨酸硝基化蛋白表达的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2):99-101,i0003.
作者姓名:周强  曹莉  吴爱群  吕保来  何成
作者单位:[1]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教研室,上海市200000 [2]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河南省郑州市450000 [3]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上海市200000
基金项目:国家“九七三”重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5CB7243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00128,30325022);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基金(04QMX1437);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04DZ14005,04XD14004)
摘    要: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酪氨酸硝基化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 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9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实验室完成。选择SD雄性大鼠4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12只,脊髓损伤组24只。改良Allen法致大鼠脊髓中等程度损伤。①进行改良Tarlov评分,分为0~6级,级别越高下肢运动功能越佳。②进行改良Rivlin斜板实验,将大鼠身体轴线与斜板纵轴垂直放置,斜板每次升高5&;#176;,以大鼠能够停留5s的最大角度为其功能值。③免疫荧光染色:术后分别于1,3,7,14d取假手术组(每次2只)和脊髓损伤组(每次5只)大鼠损伤区脊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测定酪氨酸硝基化蛋白的表达。④Westernblot印迹: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1d组分别取4只大鼠损伤区脊髓进行Western blot印迹进一步验证。 结果:纳入动物4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Tarlov评分比较:正常对照组为6级,假手术组伤后1,3,7,14d分别为5.2,5.4,5.8,6.0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脊髓损伤组伤后1,3d降至最低点(1.4,2.0级),第7天时明显上升(3.1级),至伤后14d开始缓慢上升(3.5级),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②Rivlin斜板实验比较:假手术组伤后1,3,7,14d爬坡角度分别为73.5&;#176;,73.8&;#176;,74.4&;#176;,75.8&;#176;,差异无显著性(P〉0.05),每一时相点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脊髓损伤组损伤后即刻出现明显障碍,爬坡角度减小(伤后1,3,7,14d分别为35.4&;#176;,36.2&;#176;,38A&;#176;,414&;#176;),与假手术组各时相点比较差异显著(P〈0.01),随时间延续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4d功能恢复较损伤后1d有明显提高(P〈0.01)。③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硝基化酪氨酸蛋白位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胶质细胞以及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中。正常脊髓中无酪氨酸硝基化蛋白阳性细胞。脊髓损伤组中酪氨酸硝基化蛋白呈阳性反应的脊髓细胞随着脊髓损伤后时程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在脊髓损伤后1,3d时最高,脊髓损伤后7d时明显减少,14d后降至更低,但仍有少量表达。脊髓损伤各组与相应时相点的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④Western blot印迹:假手术组脊髓组织中酪氨酸硝基化蛋白的表达极低,而脊髓损伤1d组酪氨酸硝基化蛋白表达量很高,与免疫荧光染色的结果相一致。 结论:脊髓损伤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与脊髓支配运动相关的神经细胞蛋白质的酪氨酸残基发生硝基化有关。

关 键 词:脊髓损伤  酪氨酸  硝基酪氨酸  运动障碍
文章编号:1671-5926(2006)32-0099-03
收稿时间:2005-11-03
修稿时间:2006-03-24

Changes of nitrotyrosine expression during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