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药药效源流
引用本文:吕聪枝,苗治国.中药药效源流[J].光明中医,2014(10):2209-2210.
作者姓名:吕聪枝  苗治国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市中医院 郑州450007
摘    要:关于中药的起源,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流传至今,《帝王本纪》和《淮南子》中各自载有伏羲、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可见,最初人们对于中药功用的了解,是从不断的品尝、实践中得来的,这些知识,散见于古代早期的诗歌(如《诗经》)、地理志(如《山海经》)中,例如《诗经》中有“食其(不苜)实宜子孙”,《山海经》中有“食之已苈”、“食之多力”的记载。随着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记载这些用药经验的专门书籍才得以出现,《神农本草经》便成为众多本草著作中唯一幸存者,《本经》对药物的记载,如“茯苓,味甘,平,无毒,主胸胁逆气,犹恚惊悸邪恐悸,心下结痛”“蜀椒,味辛,温,大热,有毒,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1]。这时,药物的功效得到了部分的抽象,如寒热,与人体的寒热对应起来,症寒治以热,症热治以寒,同时,补(虚)泻(实)的理论也在临床中得以应用,“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2]。虽然,此时《内经》中也有五脏苦欲的用药理论,但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关 键 词:中药  药源  伤寒沦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