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循环miRNAs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意义
引用本文:程兴,潘小玲,杨雯,胡传琛,陆海鹏,王建伟,应鸣翘,傅亚明,邵慧军,陈红芳.循环miRNAs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意义[J].浙江医学,2019,40(11):1124-1127.
作者姓名:程兴  潘小玲  杨雯  胡传琛  陆海鹏  王建伟  应鸣翘  傅亚明  邵慧军  陈红芳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金华医院神经内科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公益计划项目(2016C33228);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015KYB417)
摘    要:目的探讨miR-21、miR-126、miR-155、miR-221、miR-222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伴脑梗死患者35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41例、颈动脉稳定斑块患者28例,另选择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T-qPCR)法检测miRNAs的表达水平并作比较。结果脑梗死组、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的miR-21、miR-155、miR-221、miR-222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不稳定斑块组miR-126的表达水平较稳定斑块组明显降低,脑梗死组的miR-126表达水平较不稳定斑块组也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梗死组中的miR-126表达水平与LDL-C、TC水平呈明显负相关。结论miR-21、miR-126、miR-155,miR-221、miR-222可能与斑块的增长、不稳定、破裂演变过程密切相关,有望作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生物标志物。

点击此处可从《浙江医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浙江医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