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IL-6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引用本文:胡晓芳,袁笑,王玉红,苏晓,张英辉,郑伟.IL-6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20):2474-2477.
作者姓名:胡晓芳  袁笑  王玉红  苏晓  张英辉  郑伟
作者单位:沈阳军区总医院检验科;辽宁医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102240)
摘    要:目的探讨IL-6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检测SAH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和脑脊液(CSF)白细胞(WBC)、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SAH患者外周血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和CSFWBC、多个核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和CSFIL-6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AH患者痉挛组外周血WBC、NE%与未痉挛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多个核细胞数显著高于未痉挛组(P<0.05),血清和CSFIL-6显著高于未痉挛组(P<0.05)。SAH患者痉挛组外周血WBC、NE%和CSFWBC、多个核细胞数在第1、2、3、5、7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AH患者痉挛组血清和CSFIL-6水平在第1、2、3、5、7天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AH后患者机体存在高强度全身和局部炎症,其中局部炎症与CVS的发生密切相关。而CSF中高水平的IL-6可能正是通过诱导局部炎症来介导CVS的发生。与此同时,在CVS发生后患者血清和CSFIL-6水平的持续升高可能正是通过维持高强度的炎症进而参与CVS的发生。

关 键 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炎症  白细胞  白细胞介素6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