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分子发病机制与临床特性分析
引用本文:丁秋兰,王鸿利,王学锋,王明山,傅启华,武文漫,胡翊群,王振义. 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分子发病机制与临床特性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3, 7(5): 374-378
作者姓名:丁秋兰  王鸿利  王学锋  王明山  傅启华  武文漫  胡翊群  王振义
作者单位: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上海,200025
2.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发展基金资助 (0 12 0 3 5 )
摘    要:目的探讨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缺陷症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性。方法 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5’和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将含插入或缺失突变序列克隆人pMD18-T TA克隆载体中,对所得两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以确定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相应基因片段进行酶切分析,无酶切位点改变的基因片段用等位基因特异的PER(ASPCR)方法,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 在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8种类型的基因突变,其中6390T→C(Phe40Cys),9482G→T(Argl52Leu),和11487.9delC3种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6种突变发生在催化区;除一种缺失突变外,其余均为点突变;所有的基因突变都来自先证者的父亲和(或)母亲。Thr359Met和Arg304Trp突变分别在4个及2个无亲缘关系的家系中重复出现。2例Thr359Met纯合突变(FⅦ:C分别为2%和3%)及1例Argl52Leu、11487-9delC及Arg304Trp复合杂合突变(FⅦ:C为1%)临床表型为重型;2例双重杂合突变(His348Gln和Thr359Met,Agr304Trp和Arg304Gln)临床表型分别为中型和无症状(FⅦ:C分别为3.4%和10%)。4例杂合突变(Phe40Cys伴有Arg353Gln杂合多态性、Thr359Met、Arg152Gln、-55C→T)FⅦ:C分别为1%、3.0%、1%、5.5%,临床表型为中型或轻型;1例-323P0/P10、73G→A及Arg353Gln复合杂合多态性(FⅦ:C为1%)的临床表型为轻型。结论 在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了8种类型的FⅦ基因突变,其中3种为新突变。中国汉族人中存在导致FⅦ基因缺陷的突变热点。纯合及双杂合FⅦ基因突变FⅦ:C较低,临床出血常较重;特定的杂合突变可有临床出血倾向,FⅦ基因突变与FⅦ:C及临床表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关 键 词: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 发病机制 基因突变 临床表型 诊断
文章编号:1007-4287(2003)05-0374-05
修稿时间:2003-07-24

Molecular genetics and clinical features in 10 patients with hereditary FⅦ deficiency
DING Qiulan,WANG Hongli,WANG Xuefeng,et al.. Molecular genetics and clinical features in 10 patients with hereditary FⅦ deficiency[J].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Diagnosis, 2003, 7(5): 374-378
Authors:DING Qiulan  WANG Hongli  WANG Xuefeng  et al.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