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不同频率督脉电针促进不完全脊髓损伤大鼠 运动功能重建的比较研究
引用本文:刘莹莹,刘伟.不同频率督脉电针促进不完全脊髓损伤大鼠 运动功能重建的比较研究[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21,16(4):191-194.
作者姓名:刘莹莹  刘伟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太和 医院(湖北医药学 院附属医院)中医 部
基金项目:湖北省十堰市太和 医院院级课题(No. 2018JJXM120)
摘    要:目的:比较低、中、高频督脉电针对不完全脊髓损伤(iSCI)模型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低、中、高频电针组(G1、G2、G3组),除假手术组外(仅行椎板全切除)均采用美国NYU脊髓冲击损伤仪制作大鼠T11节段iSCI模型。G1、G2、G3组分别用低频(2 Hz,2 mA)、中(50 Hz,2 m A)、高频(100 Hz,2 mA)电针"大椎、命门"30 min,1次/d,共治疗2周。观察各组大鼠痛超敏行为学并采用von Frey hair法进行痛阈测定;记录股二头肌(BF)和股直肌(RF)的肌电积分值(IEMG)BF-TEMG和RF-TEMG;采用玻片法和断尾法观凝血时间(CT)和出血时间(BT);采用凝血因子生成实验检测凝血酶、内/外源性凝血因子Xa活性;采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和斜板实验评价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G1、G2和G3组大鼠BF-TEMG和RF-TEM升高,内/外源性凝血因子Xa和凝血酶生成明显降低,CT和BT延长,对损伤躯干下端机械性轻触皮肤、轻压皮肤、机械轻压右前爪的机械痛痛阈阈值等3项指标提高,搔抓、舔咬损伤平面以下部位并对尾部及后肢出现自噬及自发嘶叫等异常行为学改变明显减少,BBB评分和斜板倾斜度升高(P0.05);但G1组的各项改变幅度均大于G2、G3组(P0.05)。结论:低、中、高频电针均可促进iSCI大鼠运动功能重建,但低频督脉电针的作用优于中、高频。

关 键 词:督脉电针  不完全脊髓损伤  痛超敏行为学  凝血功能  痛阈  运动功能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