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突发性聋10年住院病例的发病机制及疗效探讨
作者姓名:韩朝  林国经  迟放鲁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200031 [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
摘    要: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的发病机理和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病例1995年17例,20耳,女11例,男6例,年龄14—60岁,平均年龄41.35岁;2001年29例,33耳,女15例,男14例,年龄19—83岁,平均年龄47.79岁;2002年10例,12耳,女4例,男6例,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59.50岁。1993—2002年所有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5年济南)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例数231例。1995年以前以胞二磷胆碱、ATP、辅酶-A、激素和5%碳酸氢钠为主。2001和2002年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增加了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前列地儿注射液(Alprostadil Injection)和甲钴胺注射液(Mecobalamin Injection)治疗。对不同的治疗方法间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和FISCHER精确概率法统计学分析。对10年发病病例进行季节发病分布图和年就诊病例数的分析。结果 1995年与2001年相比较尽管治疗方法不同,但是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5%和30%,两者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2525);使用与未使用高压氧两组间有效率分别为23%和35%,两者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使用凯时、弥可保等的治疗组有效率为23%,而使用激素等的有效率为46%。两组治疗效果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使用凯时和弥可保没有明显提高突发性聋的治疗有效率。发病分布高峰期位于4—7月份,占总病例数的43%。1993—2002年突发性聋住院的病例数呈上升趋势。结论突发性聋就诊数趋向增多。但是突发性聋的发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差别不明显,尚没有公认的有显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不同的患者可以根据可能的诱因进行早期的相应治疗。主张应用适当的扩血管药物结合激素治疗为主,但是双侧突发性聋治疗效果差,按照血管因素治疗需要考虑到再灌注损伤问题。在4—7月份来临之前应该针对突发性聋的可能诱因进行预防教育。

关 键 词:突发性聋  发病机理  治疗  回顾性分析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