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的疗效分析
引用本文:刘静,向凤娇,夏天,郭艺.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4):81-83.
作者姓名:刘静  向凤娇  夏天  郭艺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人民医院眼科
摘    要:目的探讨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患者的疗效。方法100例近视眼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LASIK手术,实验组患者采用波前引导LASIK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总体高阶像差、彗差、球差、五阶像差;术前不同各相差成分均方根(RMS)患者术后不同时间高阶像差;手术前后屈光度、视力。结果瞳孔直径为6 mm时,术后4、12、24周,两组总体高阶像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周,实验组彗差较本组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常规组彗差较本组术前升高,且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两组球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两组五阶像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术后12周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同一RMS值患者高阶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两组RMS值0.3~0.5、>0.5患者高阶像差均较本组RMS值<0.3患者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两组经测量后显示屈光度均呈轻微过矫,术后12周后,两组均出现一定的回退,对照组呈轻微欠矫状态,实验组回退幅度比较小,仍呈轻度过矫。术后24周时,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0.5,实验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1.0占比为94%(47/50),与常规组的88%(44/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占比为54%(27/50),高于常规组的28%(14/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9,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高于术前矫正视力占比为38%(19/50),高于常规组的18%(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6,P<0.05)。结论波前引导LASIK手术治疗近视眼的疗效优于常规LASIK手术,但仍存在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临床需引起高度重视。

关 键 词:波前引导  准分子激光  原位角膜磨镶术  近视眼  疗效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