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8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II缺陷症患者基因诊断与临床特征分析
引用本文:阮玉凤,梁茜,孙璟,丁秋兰,吴方,王学锋.8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II缺陷症患者基因诊断与临床特征分析[J].诊断学,2014(1):44-48.
作者姓名:阮玉凤  梁茜  孙璟  丁秋兰  吴方  王学锋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老年科,上海200025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25
摘    要:目的:探讨8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II(FVII)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方法:采用一期法检测患者的FⅦ活性(FVII:C),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FⅦ抗原(FVII:Ag)水平;并抽提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FVII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采用DNA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在8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9种类型的基因突变,包括3种剪切位点突变和6种错义突变,其中p.Glu76(16)G1n和p.Gly343(283)Asp这2种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1例患者为p.Tyr128(68)Cys纯合突变,其FVII:C〈1%,FⅦ:Ag为l%,临床表型为重度出血;另1例为p.Cys389029)G1y纯合突变,其FⅦ:C为2.7%,FVII:Ag为50%,为交叉反应物质阳性(CRM+)的FⅦ缺陷症,其临床无出血表现。4例患者携带FVII基因双杂合突变,分别为IVS5—1G〉A和p.Arg350f290)Cys、IVS5.1G〉A和p.Cys389(329)Gly、IVSla+5G〉A和p.Glu76(16)GIn、IVSla+5G〉A和p.Gly343(283)Asp突变,其相应的FⅦ:C分别为4.9%、1.8%、2.2%和1.5%,患者临床出血症状较轻或无临床出血表现。2例患者携带单杂合突变,分别为p.Arg337(277)Cy8和IVS5.2A〉G,其FⅦ:C分别为4.5%和1.2%,前者无临床出血表现,后者有反复鼻出血。结论:在8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了9种类型的FⅦ基因突变,其中2种为新发现突变。IVS5.1G〉A、IVSla+5G〉A、p.Cys389(329)Gly突变在8例患者中较常见,而FⅦ基因突变及FVII:C情况与患者的临床表型间无相关性。

关 键 词: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  基因突变  临床表型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