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电针不同穴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作用的机制研究
摘    要:目的观察经电针治疗后神经源性膀胱(NB)大鼠尿动力学变化,并观察Cajal间质细胞(ICC)及表面P2X5表达的变化以探讨该电针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关元组和电针次髎组,通过重物坠落法建立脊髓损伤(SCI)模型。电针组每日给予电针处理,持续14d。通过分析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评估尿流动力学变化,并通过免疫荧光分析ICC和P2X5的表达变化。结果在膀胱最大容量方面,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电针关元组和电针次髎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但均高于正常组(P0.01);电针次髎组明显低于电针关元组(P0.01)。在膀胱顺应性方面,结果与膀胱最大容量基本一致。ICC细胞及其受体P2X5阳性表达率,模型组低于正常组(P0.01);电针关元组和电针次髎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但均低于正常组(P0.01);电针次髎组明显高于电针关元组(P0.01)。结论对于SCI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电针次髎穴可显著改善膀胱顺应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CC及其表面受体P2X5的表达,改善逼尿肌收缩性。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