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高龄心肌梗死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
引用本文:杨文,张艳华,沙春蕊,韩秀清,王明星,孙磊.高龄心肌梗死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2):1614-1615.
作者姓名:杨文  张艳华  沙春蕊  韩秀清  王明星  孙磊
作者单位:1.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综合内科,吉林,长春,130041
2.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
摘    要: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心肌梗死(MI)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54例高龄(≥80岁)MI患者,经询问病史、检体、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确立MI诊断及MI,定位诊断,立即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酶-140(GMP-140)。给予常规扩血管药物(硝酸脂类)、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阿司匹林300mg,口服,Qd,3d后改为100mg;低分子肝素0.3mliH,Bid,用7d)。经治疗病情稳定后(20d),再次进行FG和GMP-140检查。同时选择年龄(≥B0岁)及性别相似,以胸闷、胸痛等不典型症状来诊,经系统检查排除MI的老年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其诊断分别为慢性胃炎、心律失常、反流性食道炎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龄老年MI患者人院时FG和GMP-14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20d后。FG和GMP-140水平明显降低(P(0.05);高龄老年MI组血糖、血脂及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龄MI患者治疗前凝血系统及血小板活性被激活,表现在FG和GMP-140水平增高;治疗后FG和GMP-140水平降低,说明在有效抗凝药物和扰血小板活性药物的作用下,凝血系统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得到了控制。在预防和治疗高龄MI时应注意FG和GMP-140的变化,同时FG可作为简单易行的高龄MI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

关 键 词:高龄老年人  心肌梗死  凝血功能:血小板活性
文章编号:1005-9202(2006)12-1614-02
收稿时间:2006-05-19
修稿时间:2006-07-28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