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儿童侵袭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和耐药模式分析北大核心CSCD
引用本文:葛艳玲,单庆文,邱悦,周树平,成怡冰,王芳,杨俊文,万朝敏,朱渝,徐翼,陈敏霞,林道炯,朱春晖,曾玫.儿童侵袭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和耐药模式分析北大核心CSCD[J].中华儿科杂志,2022(8):762-768.
作者姓名:葛艳玲  单庆文  邱悦  周树平  成怡冰  王芳  杨俊文  万朝敏  朱渝  徐翼  陈敏霞  林道炯  朱春晖  曾玫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201102;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530021;3.江西省儿童医院检验科330046;4.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450018;5.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450018;6.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感染科610044;7.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感染科510623;8.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571103;9.江西省儿童医院感染科330046;
摘    要: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耐药模式。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6家医院血流和脑脊液鲍曼不动杆菌培养阳性的98例住院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感染菌株对碳青霉烯类的敏感性,分为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SAB)组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组;根据感染可能的来源,分为医院感染组和社区感染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秩和检验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侵袭性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98例患儿中男56例、女42例,发病年龄8(2,24)月龄,62例(63%)来自农村。87例(89%)为血液感染,12例(12%)为脑膜炎(1例同时合并血流感染)。66例(67%)接受了侵袭性操作或手术,54 例(55%)接受了含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治疗。CRAB组24例、CSAB组74例。CRAB组患儿起病年龄低于CSAB组4(1,9)比10(4,24)月龄,Z=-2.16,P=0.031],CRAB组患儿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接受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合并肺炎及发生不良预后的比例均高于CSAB组6例(25%)比 4例(5%)、18例(75%)比36例(49%)、17例(71%)比 17例(23%)、6例(25%)比4例(5%),χ2=5.61、5.09、18.32、5.61,均P<0.05]。医院感染组77例、社区感染组21例。医院感染组患儿在院内感染高危病房住院的比例、住院时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种类、抗菌药物治疗时间均高于社区感染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地区居住(OR=8.42,95%CI 1.45~48.88)、先前机械通气(OR=12.62,95%CI 1.31~121.76)、先前的抗菌药物治疗(OR=4.90,95%CI 1.35~17.72)是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CSAB菌株庆大霉素耐药率为20%(13/65),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而CRAB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舒巴坦(20/20)、头孢吡肟(23/23)、派拉西林(17/17)、美罗培南(23/23)和亚胺培南(24/24)耐药率均为100%,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也高达42%~96%。结论我国儿童侵袭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多数为医院感染。侵袭性CRAB感染患儿预后更差,分离到的CRAB菌株耐药率高。农村地区居住、先前机械通气和先前抗菌药物治疗是侵袭性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院感防控和抗菌药物管理,降低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

关 键 词:鲍氏不动杆菌  侵袭性感染  碳青霉烯类耐药  儿童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