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可降解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
引用本文:张培训,寇玉辉,韩娜,党育,薛峰,王天兵,徐海林,陈建海,杨明,卢浩,殷晓峰,白露,王艳华,安帅,张殿英,付中国,姜保国.可降解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6):842-846.
作者姓名:张培训  寇玉辉  韩娜  党育  薛峰  王天兵  徐海林  陈建海  杨明  卢浩  殷晓峰  白露  王艳华  安帅  张殿英  付中国  姜保国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10004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支撑、市政府重点工作项目
摘    要:目的:观察可吸收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0例新鲜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经过知情同意后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两组,各15例,试验组采用可降解的甲壳质生物套管进行套接法修复,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修复。对术后的神经恢复情况进行临床观察,根据沈宁江和英国医学委员会推荐的评分方法,计算功能恢复的综合优良率,术后6个月进行电生理检查。结果:30例患者中28例得到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4例。套管套接组手术操作简单,平均缝合时间(8.0±0.8)min]比传统神经外膜平均缝合时间(10.0±0.6)min]缩短20%,套管套接组伤口如期愈合,未见排异反应或过敏反应及异常引流。术后6个月的电生理检测结果:生物套管套接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77.37%,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70.09%;传统神经外膜缝合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61.69%,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56.15%;感觉、运动神经恢复率的比较分别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觉神经恢复率P=0.678,运动神经恢复率P=0.695)。神经修复后6个月的综合优良率显示:套管套接组优良率78.57%,传统神经外膜缝合组优良率28.57%,经Fisher’s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可吸收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具备临床替代神经外膜缝合的可行性。

关 键 词: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创伤和损伤  神经再生  生物相容性材料  外科手术

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f biodegradable conduit small gap tublization repairing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ZHANG Pei-xun,KOU Yu-hui,HAN Na,DANG Yu,XUE Feng,WANG Tian-bing,XU Hai-lin,CHEN Jian-hai,YANG Ming,LU Hao,YIN Xiao-feng,BAI Lu,WANG Yan-hua,AN Shuai,ZHANG Dian-ying,FU Zhong-guo,JIANG Bao-guo.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f biodegradable conduit small gap tublization repairing peripheral nerve injury[J].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s,2012,44(6):842-846.
Authors:ZHANG Pei-xun  KOU Yu-hui  HAN Na  DANG Yu  XUE Feng  WANG Tian-bing  XU Hai-lin  CHEN Jian-hai  YANG Ming  LU Hao  YIN Xiao-feng  BAI Lu  WANG Yan-hua  AN Shuai  ZHANG Dian-ying  FU Zhong-guo  JIANG Bao-guo
Institution:(Department of Trauma and Orthopaedics,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Peking University Traffic Medcine Center,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