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骨骼肌损伤的病理进程及治疗措施的研究进展
作者姓名:屈伟  傅继华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 211198
摘    要:骨骼肌损伤是运动医学中常见的损伤,发生率10%~55%[1]。虽然骨骼肌损伤后,肌肉可以自发进行再生,但再生进程是缓慢并不完全的,还伴随着肌纤维的形成,阻碍肌肉的再生,导致不完全的肌肉康复,形成瘢痕组织,使肌肉收缩性降低,增加二次损伤几率,对以后的生活和运动造成严重后果[2]。骨骼肌损伤后,在时间上一般会经历相互联系的4个阶段,即坏死、炎症、再生和纤维化。在损伤部位会形成血肿并伴随中性粒细胞浸润,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以及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释放。这些释放的细胞和因子均来自炎性细胞或肌原细胞。肌纤维的再生往往伴随着纤维化,即成纤维细胞在结缔组织中增生。骨骼肌损伤后可以理解为纤维化和再生的平衡。纤维化的形成可能导致肌肉功能不能完全恢复,影响这种平衡的因素包括炎症,位于损伤部位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及炎性细胞和肌原细胞的相互作用。因此,骨骼肌损伤治疗的干预措施主要围绕3个方面:提高再生、抑制组织纤维化和调节炎症[3,4]。目前,对骨骼肌损伤传统治疗方法主要遵循RICE原则,即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compression)、患处抬高(elevation)。然而,再度损伤的概率仍达44%,并且在损伤后再损伤的风险与瘢痕组织形成的数量相关。因此,增强肌肉再生,同时抑制纤维化,减轻炎症反应,可以提高肌肉功能并减少复发[5,6]。本文旨在为更充分地理解骨骼肌损伤后的病理进程及目前对骨骼肌损伤的治疗措施,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概述。

关 键 词:骨骼肌损伤  病理进程  治疗措施  研究进展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