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纳支法不同频率电针治疗上运动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引用本文:杨翔宇,李振兴,周宾宾,姚鑫宇,苏婷,李靖禹.基于纳支法不同频率电针治疗上运动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3,39(10):42-47.
作者姓名:杨翔宇  李振兴  周宾宾  姚鑫宇  苏婷  李靖禹
作者单位:1. 广西中医药大学;2.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660814;
摘    要:目的:探讨电针刺激特定穴位不同的针刺时间、频率参数对上运动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干预效应。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与D组,每组15例,常规针刺取穴支沟、大肠俞、足三里、次髎、气海、长强、天枢与上巨虚;针刺得气后电针治疗仪连接,以天枢、大肠俞为刺激电极,足三里、次髎为参考电极;A组:连续波5 Hz,辰时(7-9时)电针20 min; B组:连续波5 Hz,非辰时电针20 min; C组:连续波100 Hz,辰时(7-9时)电针20 min; D组:连续波100 Hz,非辰时电针20 min。各组针刺留针30 min。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国际脊髓损伤肠功能基础数据集评分、布里斯托尔大便分型(Bristol分型)、大肠标志物在肠内残余数量和生活综合评定量表(GQOL-74量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国际脊髓损伤肠功能基础数据集评分、Bristol分型、大肠标志物在肠内残余数量与GQOL-74量表均有改善(P<0.05),其中国际脊髓损伤肠功能基础数据集评分、大肠标志物在肠内残余数量和GQOL-74量表C组患者改善程度均优于A组、B组和D组(P<0.05...

关 键 词:上运动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  纳支法  电针  随机对照试验
点击此处可从《针灸临床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针灸临床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