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双生长棒固定治疗重度早发型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引用本文:王云生,海 涌,孟祥龙,李冬月.双生长棒固定治疗重度早发型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7,27(6):506-511.
作者姓名:王云生  海 涌  孟祥龙  李冬月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 100020 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 100020 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 100020 北京市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372008)
摘    要:目的:分析应用双生长棒固定治疗重度早发型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估其临床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重度早发型脊柱侧凸并行双生长棒矫形术治疗的患者25例(男12例,女13例),初次术前主弯Cobb角均大于80°且Risser征≤Ⅰ级。测量初次手术前、手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主弯Cobb角、T1~S1高度、矢状面最大后凸角,分析患者的矫形效果及脊柱高度变化。同时收集患者初次术前、初次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的肺功能指标及胸部CT,测量患者初次术前、初次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肺容积,分析患者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入组患者初次术前年龄7.8±1.4岁(5~9岁),随访时间40.3±13.1个月(22~54个月),撑开手术次数平均3.2次(3~7次)。冠状面主弯Cobb角初次术前为96.7°±15.5°,初次术后改善为50.7°±16.1°,至末次随访时改善为40.3°±10.9°;T1~S1高度由初次术前23.2±3.5cm增至初次术后31.1±3.8cm,而末次随访时增至36.5±4.2cm,矢状面最大后凸角初次术前为73.2°±18.9°,初次术后改善为47.7°±15.8°,末次随访时改善为41.2°±11.6°。患者末次随访时肺功能指标及胸廓容积较初次术前明显改善。入组患者共9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内固定相关并发症7例(8次),近端交界性后凸4例。结论:双生长棒应用于重度早发型脊柱侧凸患者的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有助于改善和维持患者肺功能,但仍存在一定的手术并发症风险。

关 键 词:早发型脊柱侧凸  生长棒  肺功能  并发症
收稿时间:2017/3/7 0:00:00
修稿时间:2017/5/12 0:00:00

Dual growing rod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early onset scoliosis: a clinical study
WANG Yunsheng,HAI Yong,MENG Xianglong.Dual growing rod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early onset scoliosis: a clinical study[J].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2017,27(6):506-511.
Authors:WANG Yunsheng  HAI Yong  MENG Xianglong
Abstract:
Keywords:Early onset scoliosis  Growing rod  Pulmonary function  Complication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