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代谢组学和抗肿瘤活性的2种源自不同中华大蟾蜍亚种蟾酥的系统比较研究北大核心CSCD
作者姓名:孙博  李明利  丁耀华  张勇  夏波  郭胜亚  王世录  边宝林  司南  赵海誉
作者单位: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100700;2.西昌富华金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15000;3.杭州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10051;4.国家林业草原林下药用蟾蜍生态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700;
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I2021A0401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ZXKT22004);杭州市钱江特聘专家项目(2020);中药毒理学创新团队项目(Z2021180)。
摘    要:比较中华大蟾蜍指名亚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和中华大蟾蜍华西亚种B.gararizans andrewsi所产蟾酥差异,基于斑马鱼模型验证蟾酥市场价值导向的合理性。收集来自江苏、河北、辽宁、吉林、四川凉山等地包括指名亚种蟾酥和华西亚种蟾酥共20批,通过UHPLC-LTQ-Orbitrap-MS液质联用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等比较指名亚种和华西亚种的蟾酥差异。根据VIP>1、FC<0.5或FC>2.0、峰面积占比>1%的限制条件确定了9个质量标志物,分别为华蟾酥毒基、华蟾毒它灵、沙蟾毒精、脂蟾毒配基、海葱苷元A、惹斯蟾蜍精、沙蟾毒精-3-辛二酰精氨酸酯、南美蟾毒精-3-辛二酰精氨酸酯、脂蟾毒配基-3-辛二酰精氨酸酯;并按《中国药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批蟾酥进行含量测定,选择蟾毒灵、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3个药典质量控制指标总量差异最大的2批蟾酥(CS7,总量为8.99%;CS9,总量为5.03%)分别进行基于斑马鱼模型的抗肝肿瘤活性评价,二者抑瘤率分别为38.06%、45.29%。证明仅以药典质量控制指标高低作为蟾酥市场流通的价值导向是不合理的。该研究为蟾酥资源的有效利用,蟾酥质量评价体系的合理建立提供了数据支撑。

关 键 词:蟾酥  中华大蟾蜍指名亚种  中华大蟾蜍华西亚种  质量标志物  活性评价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