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红花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机制
作者姓名:韩盟帝  马飞祥  汪亚楠  路景坤  薛培凤
作者单位: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 2.内蒙古医科大学药学院; 3.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基金项目:收稿日期: 2018-11-27; 修回日期: 2019-03-03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 2015MS0823)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滚动支持计划( 内组通字[2017]19 号) ,内蒙古 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S20171013205) 作者简介: 韩盟帝( 1992-) ,女,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6 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薛培凤,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 xpfdc@ vip.sina.com 内蒙古医科大学药学院,010110
摘    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红花的活性药效物质基础,并分析其多种药理作用机制。方法: 在中药 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 TCMSP) 中搜索红花的化学成分,结合口服生物利用度及“类药五原则”筛选出红 花的潜在活性成分,通过在线靶点预测平台和 CTD 数据库收集靶点与疾病相关信息,应用 DAVID 生物信息学资 源数据库富集关键靶点相关的主要生物通路,采用 Cytoscape 软件,构建红花“成分-靶点”、“靶点-通路”、“成分 -疾病”等互作网络图,进而分析红花的多种药理作用机制。结果: 共获得黄酮类、生物碱类、木脂素类等化合物 475 个,经筛选后最终确定 25 个主要活性成分; 作用于靶点 318 个,其关键靶点有 TP53、AKT 1、ESR 1 等,涉及 显著性通路 59 条,其中与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等疾病相关程度较高。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成功预测 红花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为其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

关 键 词:网络药理学    红花    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机制
点击此处可从《》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