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经大鼠面神经管引导耳蜗生物电反应
引用本文:于进涛,丁大连,孙虹,Richard Salvi. 经大鼠面神经管引导耳蜗生物电反应[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4, 0(1): 128-135
作者姓名:于进涛  丁大连  孙虹  Richard Salvi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Center for Hearing and Deafnes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听觉微环路障碍形成的遗传和分子机制;听觉微环路障碍的早期诊断与干预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4CB943003;多种携带治疗基因和特异性配体的靶向性羟基磷灰石纳米载体对哺乳动物内耳的转染及保护作用研究课题编号:81170912
摘    要:耳蜗生物电包括耳蜗内淋巴直流电位(EP),耳蜗微音器电位(CM),总和电位(SP),及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AP),这些不同的电位成份分别起源于耳蜗内不同的组织器官。除了EP是反映血管纹功能状态的静息电位之外,其它耳蜗生物电位都是声刺激诱发的耳蜗内不同组织细胞的电反应。因此,记录耳蜗生物电是直接反映耳蜗功能的最佳观察指标。许多传统的耳蜗生物电引导方法由于把电极置放到中耳腔内难免损伤中耳组织和结构而大都仅适用于急性或亚急性动物实验却不利于开展慢性实验的长期记录和观察。尤其在大鼠目前还缺少一种稳定可靠的长时期观察耳蜗生物电的引导方法。本实验将银丝电极经大鼠茎乳孔插入到面神经管水平段,由于面神经管水平段与耳蜗仅以很薄的骨壁相隔,因此可以从近距离引导出良好的耳蜗生物电反应。同时,由于电极埋藏在面神经管内而无需打开中耳腔,因此也避免了中耳粘膜或听骨链损伤以及因此而可能发生的术后中耳感染。我们在电极植入到同一动物测试耳面神经管水平段后不同时间测试的CAP和CM以及SP波形清晰并具有可靠的重复性,但是在不同动物之间的耳蜗生物电振幅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提示本方法引导的耳蜗生物电更适合于对同一测试耳进行实验前后的比较和观察。经面神经管这一天然骨性管道把引导耳蜗生物电的电极巧妙地植入到耳蜗隔壁,为更有效直接观察耳蜗各个组织器官对声刺激的反应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经验。本文还就各种耳蜗生物电反应的特点及其相互内在联系以及与ABR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

关 键 词:面神经管  大鼠  耳蜗微音器电位  总和电位  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Recording of cochlear bioelectricities from facial nerve canal in rats
Affiliation:YU Jintao;DING Dalian;SUN Hong;Richard Salvi;Xiangya medical college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enter for Hearing and Deafnes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