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内毒素休克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微聚物形成在内毒素休克发生中的意义)
引用本文:罗正曜,尢家騄,孔桂英,武裕今,金律明.内毒素休克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微聚物形成在内毒素休克发生中的意义)[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2(1).
作者姓名:罗正曜  尢家騄  孔桂英  武裕今  金律明
作者单位:湖南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组 (罗正曜,尢家騄,孔桂英),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科 (武裕今),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科(金律明)
摘    要:本文从血液动力学、血粘度、血象及形态学研究了24条狗内毒素休克发生机制。动物于注射内毒素(ET)后5分钟内血中即出现以血小板为主的微聚物,同时血中血小板、嗜中性白细胞、血压及中心静脉压均下降,血球压积增加,肺中出现微血栓,动物呈呼气性呼吸困难。此变化迅即缓解,动物于 ET 后30′~120′内上述指标逐渐部分恢复。4~6小时内血中又再度出现大量不易解聚的微聚物,上述指标变化加重而导致大部分动物于6小时内死亡,对照组无上述变化。此实验说明微聚物形成在内毒素休克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