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后毒牙蛇类毒素研究进展
引用本文:张志晓,叶锋平,周卫国,郭平,郑颖,范泉水.后毒牙蛇类毒素研究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2014(5):570-572.
作者姓名:张志晓  叶锋平  周卫国  郭平  郑颖  范泉水
作者单位: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昆明650032
基金项目:全军医学科技青年培育项目(13QNP068);全军“十二五”医学科研面上项目(CWS11J280);成都军区“十二五”医学科研重点项目(B12026);成都军区“十二五”医学科研面上项目(C12062)
摘    要:全世界共有蛇类3000多种,600余种是有毒蛇。毒性较强的毒蛇主要集中在眼镜蛇科(Elapidae)和蝰蛇科(Viperidae),它们有管状或沟状的前毒牙。除此之外,游蛇科(Colubridae)的后毒牙蛇类因频现伤人引起严重中毒事件,而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游蛇科蛇种数量最多,有1700余种,分布范围广,有陆栖、树栖和水栖。其中大部分是无毒蛇,小部分有毒蛇的毒腺又不同于传统毒蛇,为杜氏腺(Duvemoy's gland),位于蛇头部上颌后方。另外某些蛇种颈背部还有颈背腺(nuchal gland),里面的毒素来自于捕食的蟾蜍、蜥蜴等动物的毒液。游蛇科中也有剧毒蛇,如非洲树蛇(Dispholidus typus)具有很长的后毒牙,被它咬伤后会引起出血并致死;非洲藤蛇(Thelotornis kirtlandi capensis)栖息在灌木丛中或树上,也能咬人致死。李金荣等之前对国内后毒牙蛇的生理解剖、毒性实验及临床案例进行了综述,本文将综述重点放在后毒牙蛇类毒液成分上。

关 键 词:后毒牙    游蛇科  蛇毒  蛇伤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