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生物电学说
引用本文:B.Lipinski,杨有恕,鲍永耀.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生物电学说[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85(4).
作者姓名:B.Lipinski  杨有恕  鲍永耀
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B.Lipinski,杨有恕)
摘    要:本学说是根据血成分和动脉壁相互作用的生物电原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动脉内皮细胞由于粘多糖的硫酸基而带很强的负电。在生理pH(7.4)时,血细胞和蛋白质也带负电。这样就引起相互排斥,使血流畅通。在肺活量减少引起慢性低氧的条件下,血液pH降低,因而血成分的负电荷减少了。pH值的急剧降低,引起主要是高分子量纤维蛋白原、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电荷中和和血管内沉积。钙离子和蛋白质正离子的存在也有利于这种不溶性大分子复合物的形成。钙离子和蛋白质正离子是由应激引起的刺激从血小板中释放的或从一些食品(例如牛、羊肉)中摄取的。然而,只要动脉壁的粘多糖能被释出,随后与钙离子和蛋白质正离子结合,并将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及纤维蛋白原释放回血液循环中,则这些复合物就不会形成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初发于动脉壁上失去保护性负电荷的地方(在此处粘多糖仍共价地与胶原纤维结合)。缺少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E时,由于过氧化反应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蛋白质及粘多糖交联,更有助于斑块的增大。根据这个学说,动脉粥样硬化可以通过下列方法预防:高效肺通气和吸入富有负离子的空气,以保持血液合适的pH值;摄入维生素C和E以抑制过氧化反应;食用富有负电荷的食物(例如,各种各样的果胶,洋葱和大蒜)来补偿动脉负电荷的损失。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