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遗传效应及其遗传方式的研究
引用本文:祁曙光,袁国桢,姚建军,季庆,钱永潮,黄寅平,储兴. 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遗传效应及其遗传方式的研究[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20): 254-256
作者姓名:祁曙光  袁国桢  姚建军  季庆  钱永潮  黄寅平  储兴
作者单位: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江苏省无锡市214151
摘    要:背景:遗传因素在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以往的关注的重点主要为双相抑郁自杀的遗传效应,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和遗传效应有何特征?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设计:回顾性调查。单位:一所市级精神卫生中心。对象:单相抑郁症组(n=115)为1983—06—01/2002—05—3l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重性抑郁发作标准,且抑郁发作次数≥3次或发作一两次已缓解≥8年者。方法:以符合入组标准的单相抑郁症患者为先证者,由2名主治医师及其以上医师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填写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以往治疗及自杀情况。由2名主治医师或以上医师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并由1名主任医师核查,一致确诊的病例则予入组。对所有现存活的先症者(107例)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14例)进行面检;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337名)进行面检和信函调查(380名);死亡者(患者8例,一级亲属5例)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对照组由2名研究者进行面检,同时询问一级亲属情况并填写家系调查表。对所得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理论Falconer模式估算自杀行为的遗传率和标准误,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法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主要观察指标: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和遗传方式。结果: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51.30%(59/115)较其一级亲属2.58%(19/736)高(x^2=283.16,P〈.01),单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2.58%(19/736)较对照组0.12%(3/2469)高(x^2=50.36,P〈0.01),有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3.8%(14/372)较无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1.4%(5/363)高(x^2=4.14,P〈0.05)。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70.16&;#177;0.79)%;多基因遗传方式验证显示,多基因遗传方式验证显示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3.1%,实际发病率为2.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766,P〉0.05)。结论: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关 键 词:抑郁障碍 自杀 多基因遗传 抑郁症患者 单相抑郁症 自杀行为 遗传方式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遗传效应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收稿时间:2005-01-28

Hereditary effects and patterns of suicidal behavior in unipolar depressed patients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