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对组织醛固酮逃逸现象的实验研究
引用本文:李淑梅,吴平生,郭志刚,张永生,赖文岩,修建成,李建华,张远慧.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对组织醛固酮逃逸现象的实验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9): 549-552
作者姓名:李淑梅  吴平生  郭志刚  张永生  赖文岩  修建成  李建华  张远慧
作者单位: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870812和3987033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980235)
摘    要: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长期治疗是否存在心血管组织的醛固酮逃逸。方法 用肠系膜动脉、心脏离体灌注,反向高效液相分离纯化和放免检测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脏、血管局部合成醛固酮的影响,用RT-PCR证实对心脏、血管表达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 mRNA的作用。结果 治疗5个月后依那普利未明显降低SHR心脏、血管合成醛固酮及CYP11B2 mRNA的表达;培哚普利抑制血管局部醛固酮的合成及CYP11B2mRNA的表达,但还不能完全抑制心脏合成醛固酮及CYP11B2 mRNA的表达,虽然与依那普利比较有显性差异。氯沙坦长期治疗后,虽然引起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增高,但不引起血浆醛固酮逃逸现象,能显抑制心脏、血管醛固酮合成及其基因表达至正常Wistar鼠水平。结论 长期ACEI治疗存在组织水平的醛固酮逃逸,培哚普利较依那普利导致的逃逸程度轻。氯沙坦长期治疗未发现血浆及组织水平的醛固酮逃逸。

关 键 词:依那普利 培哚曾利 氯沙坦 醛固酮 逃逸
修稿时间:2000-07-21

Aldosterone escape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vessels and hearts treated chronically with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or angiotensin H receptor 1 antagonists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