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适宜性电刺激膈神经的方法对高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膈肌疲劳和肺功能的改善作用
作者姓名:杨生岳  冯恩志  沈君礼  张瑛  赵丽红  吴雪梅  张冬天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青海省西宁市810014
摘    要: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高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膈肌疲劳的效果,并比较不同脉冲幅度、治疗时间及次数的差异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02/2004-10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住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84例,男52例,女32例。原发基础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均知情同意。根据膈肌起搏治疗仪治疗情况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脉冲幅度60V组:男26例,女16例;脉冲幅度100V组:男26例,女16例。①两组患者病情缓解1周后,停止所有治疗包括氧疗。采用膈肌起搏治疗仪进行治疗。脉冲幅度60V组为脉冲幅度60V,30min/次,1次/d;脉冲幅度100V组为脉冲幅度100V,40min/次,2次/d。2组均14d为1个疗程。(2)用电脑膈肌功能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呼吸肌功能,包括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用公式计算呼吸肌力量指数(呼吸肌力量指数=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2。③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用电脑肺功能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④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8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脉冲幅度60V组患者:治疗后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呼吸肌力量指数、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氧分压明显高于治疗前[(5.04&;#177;0.62),5.15&;#177;0.671,(5.38&;#177;0.671.(5.09&;#177;0.65)kPa.(46.5&;#177;5.8)%,(1.3&;#177;0.4)L,(47.9&;#177;5.3)%,(7.05&;#177;0.72)kPa;(4.12&;#177;0.66).(4.32&;#177;0.64).(4.28&;#177;0.51),(4.34&;#177;0.56)kPa,(41.2&;#177;6.1)%,(0.9&;#177;0.4)L,(43.5&;#177;5.6)%,(6.22&;#177;0.76)kPa,τ=3.32~7.86,P&;lt;0.01]。②脉冲幅度100V组患者:治疗前后相近(P&;gt;0.05)。③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呼吸肌力量指数、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及氧分压:治疗前两组差异不明显(P&;gt;0.05)。治疗后脉冲幅度60V组明显高于脉冲幅度100V组[(5.04&;#177;0.62),(5.15&;#177;0.67),(5.38&;#177;0.67),(5.09&;#177;0.65)kPa.(46.5&;#177;5.8)%.(1.3&;#177;0.4)L,(47.9&;#177;5.3)%,(7.05&;#177;0.72)kPa;(4.19&;#177;6.60),(4.58&;#177;0.56),(4.51&;#177;6.00),(4.39&;#177;0.58)kPa.(42.3&;#177;5.6)%,(1.0&;#177;0.3)L,(44.3&;#177;6.1)%,(6.32&;#177;6.90)kPa,τ=2.61~6.12,P&;lt;0.01]。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脉冲幅度60V组明显低于脉冲幅度100V组[(5.64&;#177;0.73),(6.33&;#177;0.76)kPa,τ=4.12,P&;lt;0.01]。结论:高原慢性肺心病患者存在着严重的呼吸肌疲劳。采用电刺激膈肌神经方法,适当地电刺激膈肌神经(脉冲幅度60V组)能够明显加强膈肌运动,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从而有效地改善呼吸功能。脉冲幅度100V组结果表明较大的脉冲幅度、较长的时间和短时间内多次刺激膈肌神经,不能增强膈肌运动和改善肺通气,反而会加重膈肌疲劳和呼吸功能障碍。因此,选择适宜电刺激方法对恢复膈肌疲劳性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很重要。

关 键 词: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肌疲劳 起搏器 人工 肺心病/治疗 呼吸功能试验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