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细粒棘球绦虫微囊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化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摘    要:目的探索细粒棘球绦虫微囊感染对小鼠腹腔不同表型巨噬细胞活化及腹腔灌洗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形成微囊,通过腹腔注射微囊和原头蚴,分别建立BALB/c小鼠细粒棘球蚴继发感染模型,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于感染后的第8、30、60、90、180、240 d,收集各组小鼠的腹腔灌洗液和腹腔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F4/80~+ CD16/32~+(M1型)与F4/80~+ CD206~+(M2型)巨噬细胞比例变化,流式细胞微球阵列法(Cytometric Bead Array, CBA)检测6种炎症因子IL-12p70、TNF-α、IFN-γ、MCP-1、IL-10、IL-6水平。结果感染后240 d,微囊感染组(微囊组)存活囊泡和囊团数分别为(237.67±4.5)、(10.33±1.21)个,与原头蚴感染组(原头蚴组)的囊泡和囊团数(70.33±3.5)、(7.17±1.17)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微囊组和原头蚴组小鼠腹腔M1型巨噬细胞比例均在感染早期开始升高,8~30 d逐渐升高达峰值,后逐渐下降,在240 d有一定程度回升。感染后30、60、90、180 d,微囊组M1型巨噬细胞比例分别为(78.6±7.52)、(72.95±3.07)、(63.33±3.89)、(28.7±4.84)%,与原头蚴组(66.30±3.47)、(64.03±2.67)、(47.42±2.46)、(18.00±6.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微囊组和原头蚴组的M2型巨噬细胞细胞比例均在感染早期第8 d处于较高水平,8 d后下降但在感染晚期90~240 d持续升高。感染后8、30、180和240 d,微囊组M2型巨噬细胞比例分别为(60.24±1.35)、(78.6±7.52)、(28.7±4.84)、(51.93±9.49)%,与原头蚴组(56.70±4.25)、(66.30±3.47)、(18.00±6.77)、(43.92±2.6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BA显示,微囊组和原头蚴组腹腔灌洗液中促炎因子IL-12p70和TNF的水平均在8~90 d升高,90 d后下降,其中8、30、60和90 d,微囊组IL-12p70和TNF水平均与原头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微囊组和原头蚴组促炎因子MCP-1、IL-6均在8~180 d升高,180 d后降低,其中8、30、60、90和180 d,微囊组MCP-1和IL-6水平与原头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微囊组IL-6水平在感染晚期240 d下降为(503.89±97.62)pg/ml,但仍与原头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9.34±30.31)pg/ml(P0.01)。微囊组IFN-γ水平在感染早期在8、30 d分别为(25.34±1.94)、(25.90±1.71)pg/mL,与原头蚴组(21.32±3.15)、(21.22±2.46)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30 d后下降,而原头蚴组IFN-γ水平升高至90 d出现峰值为(38.16±3.13)pg/ml,与微囊组(20.22±2.08)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炎因子IL-10水平变化缓慢,增长至90 d达峰值后下降,其中8、30、60、90、240 d时两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微囊感染在棘球蚴继发感染寄生虫免疫逃避及宿主早期腹膜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导致M1型巨噬细胞比例及促炎细胞因子水平表达较原头蚴感染更显著。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