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猝死是指外表健康的人或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突然发生意想不到、无明显外因的死亡.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病,故常称为心脏性猝死。其中绝大多数是冠心病引起,除此之外,还存在许多外在诱发猝死发生的因素,比如长期大量服用某些药物,某些药物的特殊化学结构,通过化学异常的饥理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发生猝死.现就1例长期大量的服用氯丙嗪后发生猝死患者介绍如下.患者,女,年龄39岁,诊断精神分裂症,病史10余年,曾多次入院,病人入院后给予二级护理,生化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心肺检查未见异常,一般状态尚佳,患者存在幻听、幻视并伴有冲动行为,治疗给予口服氯丙嗪100mg,并逐渐加量至600mg,病情逐渐好转。日常生活能自理,行为趋于正常,精神症状逐渐减轻,饮食、体温、二便均正常,但患者逐渐出现锥体外系症状,流涎、手指颤抖、行动迟缓、吞咽困难,住院第68天时,患者于晚饭后上床,20点入睡,处于安静状态,凌晨4点护士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仍平卧于床上,呼吸、脉搏均停止,无挣扎迹象,猝死发生在睡眠中。无任何特异现象.通过这一例猝死患者,我们分析:首先患者入院常规检查未见心肺异常,继往无心脏病的病史,日常生活中观察未发现心脏病迹象,因冠心病猝死的可能性很小。其次,患者精神分裂症病史10余年,长期依赖服用氯丙嗪,往院2个月余,大剂量口服氯丙嗪,而氯丙嗪的作用是抗精神失常,可降低血压、降低体愠及基础代谢率、抗肾上腺素、抗组织胺及镇吐的作用,它的副作用有嗜睡、无力、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它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也有对肝功能的损害,它在临床应用中最常见、最明显的副作用是锥体外系症状,表现为行动迟缓、流涎、颤抖等,而锥体外系症状的发病机制,多是由于基底神经节和脑丘下部的多巴胺受体被阻滞所致,因为氯丙嗪等精神抑制剂阻滞了多巴胺受体,由于多巴胺的耗竭可发生锥体外系症状帕金森样症候群,由于抗精神病药,排泄时间长、排泄比较缓慢,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后得不到极时控制,最后发生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心跳停止,从而导致猝死的发生.综上所述,氯丙嗪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确有可能导致猝死发生的可能性,所以患者一旦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后,应该极早地控制、减轻症状,在长期大量应用氯丙嗪时,应做好心脏的检查,了解心脏的变化情况,便于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猝死的发生。(1996—02—01收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