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50年Kendall、Reichstein和Hench共同发现了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al hormone)的结构和生理效应,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奖,并由此揭开其应用于临床的时代。内源性肾上腺糖皮质激素(endogenous adrenal glucocorticoids)首次被提取用于治疗并证实有效的疾病是类风湿关节炎。其后,又诞生了一系列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如短效的氢化可的松、可的松,中长效的泼尼松、泼尼松龙、甲基泼尼松龙和曲安西龙,长效的地塞米松和倍他米松等。目前,全身应用的GCs在儿科领域广泛应用,而药物治疗相关的副反应也逐渐为人们认识,GCs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可能潜在影响也经常为医生和家长所顾忌。与抗菌药物一样,GCs的合理应用正在成为一个医疗及社会问题。2011-02-16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糖皮质激素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1],并集合多学科、多领域的临床专家对GCs常见的临床适应证给予了指导性的建议。据此指导原则,《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部邀请多位国内儿科呼吸、急救、感染、免疫和临床药理等学组专家对各自相关领域中部分疾病全身GCs的应用进行专题研讨和阐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使用全身GCs的较系统而规范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