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针刺太冲穴的脑功能MRI研究
引用本文:王葳,李坤成,单保慈,许建阳,闫镔,郝晶,杨延辉,李可.针刺太冲穴的脑功能MRI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29-35.
作者姓名:王葳  李坤成  单保慈  许建阳  闫镔  郝晶  杨延辉  李可
作者单位:1. 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医学影像学部放射科
2.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
3. 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摘    要:目的采用功能MRI(fMm)方法研究与针刺太冲穴(Liv3)有关的脑功能区,以及可能的针刺后效应。方法健康右利手志愿者18例参加本次实验。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包括静息期、刺激期和针刺后效应期。每名被试只接受1种针刺,即针刺右侧Liv3或针刺相邻假穴位,其中,10例被试者参加穴位针刺,其余8例参加假穴位针刺,同时进行全脑的fMRI。采用统计参数图(SPM99)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分析获得刺激期、后效应期状态分别与静息期状态信号对比的脑功能图像,以P〈0.001的像素构成统计参数图,最后利用SPM的掩盖(Mask)功能,从针刺激活区中排除假穴位针刺的干扰激活区,得出针刺激活的特异性脑区图。结果排除8例假穴位针刺期激活脑区后,与静息状态比较,针刺10例被试右侧太冲穴激活的脑区主要包括左右小脑(t值分别为10.06、9.82)、前额叶、顶上小叶(t值分别为4.36、4.53)和顶下小叶(t值分别为3.94、4.95)、枕叶、海马旁回(t值分别为5.63、6.32)、岛叶(t值分别为3.82、5.51)、丘脑、豆状核(t值分别为3.24、4.40)以及对侧颞极和前、后扣带回(P值均〈0.01)。排除8例假穴位针刺“后效应期”激活区后,针刺10例被试太冲穴后效应期激活的脑区主要包括双侧小脑、前额叶、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枕叶、豆状核、海马旁回,同侧颞极、海马、岛叶和丘脑,对侧尾状核头和胼胝体以及前、后扣带回。结论针刺Liv3激活视区、边缘系统和皮层下灰质结构,可能是脑内调整的特异性脑区,而且这些区域在后效应期仍有激活,为针刺后效应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客观证据,这将为以后针刺实验的科学设计奠定基础工作。

关 键 词:针刺  磁共振成像  
收稿时间:2005-04-15
修稿时间:2005-04-15

Study of acupuncture point Liv 3 with functional MRI
WANG Wei,LI Kun-cheng,SHAN Bao-ci,XU Jian-yang,YAN Bin,HAO Jing,YANG Yan-hui,LI Ke.Study of acupuncture point Liv 3 with functional MRI[J].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2006,40(1):29-35.
Authors:WANG Wei  LI Kun-cheng  SHAN Bao-ci  XU Jian-yang  YAN Bin  HAO Jing  YANG Yan-hui  LI Ke
Institution:Department of Radiology, Xuanwu Hospital,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
Abstract:
Keywords:Acupunctur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rain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