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脐旁岛状分叉皮瓣转移修复会阴部瘢痕挛缩畸形1例
引用本文:刘晓军,陈林峰,张立宪,胡志奇.脐旁岛状分叉皮瓣转移修复会阴部瘢痕挛缩畸形1例[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1,12(2):98.
作者姓名:刘晓军  陈林峰  张立宪  胡志奇
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 整形科,
摘    要:脐旁皮瓣在临床上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游离移植可用于修复头面部的软组织缺损及畸形,也可制成脐旁岛状皮瓣进行阴道再造等,均取得良好效果。1999年12月我科应用脐旁岛状分叉皮瓣转移修复会阴部手术后形成的复杂性瘢痕挛缩畸形1例,获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某女,33岁。因1998年5月在外院行小阴唇近阴蒂处黑痣切除术,术后切片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2周后行扩大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外阴形态破坏并形成瘢痕挛缩,会阴部形成瘢痕环状挛缩畸形,尿道口被覆盖,排尿受阻,双腿外展功能受限,行走时痛苦异常,性生活丧失(图1)。经过充分术前准备,住院第5天在全麻下行会阴部瘢痕挛缩松解右侧腹部脐旁岛状分叉皮瓣修复术。术前设计:沿腹壁下动脉走行,经腹直肌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并切开腹直肌前鞘,在腹直肌后方钝性分离出腹壁下的动静脉主干,沿血管主干上行,延长腹壁切口抵达皮瓣的下缘,约在脐下3.5cm处旁开2cm分离出腹壁下动脉脐旁皮瓣血管蒂,在分离至血管蒂部时,形成一约5cm长的腹直肌肌袖以避免血管分支受损。然后按皮瓣设计线自上而下掀起,形成以腹壁下动脉为蒂的脐旁岛状皮瓣(25cm×12cm),将皮瓣及其血管蒂通过皮下隧道转移至会阴部,彻底松解会阴部挛缩瘢痕,使尿道口、阴道口及肛门恢复到解剖位置,并使双腿外展达150°。再沿术前设计线纵形劈开岛状皮瓣的远端,形成脐旁岛状分叉皮瓣,与会阴部瘢痕松解后的创缘缝合,皮瓣下常规放置负压引流,术毕。术后常规补液,抗感染治疗,7天拆线,2周后病人痊愈出院(图1)。   脐旁皮瓣有恒定的血液供应,血管蒂长,转位角度灵活,抗感染能力强,临床上应用较为灵活,在会阴部缺损的修复及器官再造方面有着比其它皮瓣难以比拟的优势。本例会阴部术后复杂性瘢痕挛缩畸形,成功的应用了脐旁岛状分叉皮瓣来进行修复,术后外形功能改善明显,效果满意,值得借鉴。

修稿时间:2000年5月9日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