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引用本文:蒋伟宇,于 亮,马维虎,赵刘军,徐荣明. 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有效性的实验研究[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 0(12): 1097-1100
作者姓名:蒋伟宇  于 亮  马维虎  赵刘军  徐荣明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 315040;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 315040;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 315040
基金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1RCB034);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LY02H06001)
摘    要:【摘要】 目的:测试自主设计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有效性。方法:根据寰枢椎的解剖特征及常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设计符合寰枢椎运动方式的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并测试其有效性。将8具成人枕颈标本(C0~C4)依次按完整状态组(A组)、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及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D组)的顺序进行测试。在三维运动试验机(KD-101)上测试4组模型的颈椎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所有标本测试时施加1.50N·M力偶矩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的顺序进行,取其均值,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B组与A组在屈伸状态、侧屈状态和轴向旋转状态的ROM分别相差41%、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在屈伸、侧屈和轴向旋转状态的ROM分别相差8%、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ROM与B组比较分别相差46%、5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组固定后在屈伸、侧屈、轴向旋转状态的ROM与A组分别相差35%、4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B组分别相差62%、7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C组分别相差30%、4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地限制寰枢椎的不稳,同时又能保留寰枢椎一定的屈伸、侧屈和旋转活动功能。

关 键 词:寰枢椎;动态固定系统;有效性;生物力学
收稿时间:2013-04-18
修稿时间:2013-07-30

The efficacy of posterior atlanto-axial dynamic fixation system, an experimental study
JIANG Weiyu,YU Liang,MA Weihu. The efficacy of posterior atlanto-axial dynamic fixation system, an experimental study[J]. 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2013, 0(12): 1097-1100
Authors:JIANG Weiyu  YU Liang  MA Weihu
Affiliation:Department of spinal surgery, Ningbo No.6 Hospital, Ningbo, 315040, China
Abstract:
Keywords:Atlanto-axial   Dynamic fixation system   Effectiveness   Biomechanics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