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围术期护理分析
作者姓名:齐少春  肖瑶  刘洪珍  刘亚男  王桂珍  项葆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江苏 徐州,221000
摘    要: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1],其原因多由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血流改变、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炎症等多重因素造成动脉壁结构的改变[5],也有文献报道,非先天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9]。瘤体破裂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 hage,SAH)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和功能障碍。其病死率、致残率极高。首次出血幸存者若得不到及时正确处理,3w内有40%病例发生再出血[2],且再出血的病死率高达80%[1];首次发病6个月内再出血率为30%~50%,再次出血病死率25%~35%[3]。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血管痉挛发生率25%~30%[4],是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颅手术。1973年诞生了颅内动脉瘤的介入疗法。介入的发展包括可脱星球囊技术、游离弹簧圈、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和电解弹簧圈(GDC,EDC)技术等几个阶段。特别是GDC的问世,使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有了历史性的突破。目前在欧洲地区,80%的动脉瘤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北美地区为40%,而国内则为15%~20%[5]。为降低死亡率,及时准确诊断和治疗动脉瘤显得尤为重要,血管内介入手术具有微创、痛苦小、并发症少、相对安全、恢复快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属认可,现将此类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分析报道如下。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