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核因子-κB在体外循环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引用本文:杨改生,姜桢,胡克俭,赵赟,金翔华,薛张刚,蒋豪,张晋东.核因子-κB在体外循环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10).
作者姓名:杨改生  姜桢  胡克俭  赵赟  金翔华  薛张刚  蒋豪  张晋东
作者单位:1. 100036,北京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麻醉科
2.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
3.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体外循环组
摘    要: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体外循环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甲基强的松龙预处理对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健康雄性家犬12条,随机均分为两组:甲基强的松龙组(M组)和对照组(C组)。持续检测ECG、MAP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体外循环前(T0)、主动脉开放30 min(T2)9、0 min(T3)分别测定CVP、肺动脉楔压(PCWP)、心排出量(CO)、肺顺应性和动脉血气并计算肺血管阻力(PVR)、心脏指数(CI)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T0、主动脉开放前(T1)、T2、T3分别:(1)采取动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引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2)取适量右上肺组织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W/D)、髓过氧化物酶活性(MPO)变化、细胞核内NF-κB p65亚单位的活性变化及肺病理学改变。结果(1)两组T1、T2、T3和T0相比,NF-κB活性、TNF-α、IL-1β、IL-6、IL-8、MPO和W/D均显著增加(P<0.01),T1、T2、T3M组和C组相比NF-κB活性、TNF-αI、L-1βI、L-6I、L-8、MPO和W/D均显著降低(P<0.01);(2)病理学改变:T1、T2、T3和T0相比两组均出现肺间质中性粒细胞浸润,肺间隔增宽,肺泡腔有渗出并且C组较M组改变明显;(3)血液动力学改变:MAP、CI在组内及两组之间各时点均无显著变化,T2、T3C组PVR较T0明显升高(P<0.05),而M组无显著变化;(4)肺功能:两组T2、T3较T0PA-aDO2显著增加(P<0.01),M组T2、T3较C组PA-aDO2明显降低(P<0.05);C组T2、T3肺顺应性较T0明显降低(P<0.05),而M组无明显变化,PaCO2无明显变化。结论体外循环可引起肺组织NF-κB的活化和细胞因子的显著增加,发生肺损伤;甲基强的松龙可抑制NF-κB的活性,减轻肺损伤。

关 键 词:体外循环  核因子-κB  细胞因子  急性肺损伤  甲基强的松龙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