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姓名:朱学敏  张勋梦  唐三元  杨辉  尹景星  王振  唐天华
作者单位:增城区人民医院骨二科;珠海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摘    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与踝-后足功能恢复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广州增城区人民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的46例(55足)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X线平片跟骨解剖形态学参数(跟骨长度、宽度、高度、Gissane角及Bohler角)以及CT冠状面后距下关节面最大移位距离,将所得数据与患者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4.7个月)。随访1年时AOFAS足踝功能评分为(82.8±8.2)分,优良率7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与AOFAS评分相关的指标是后距下关节面移位距离和Bohler角,前者与AOFAS评分呈负相关(r=–0.551,P0.05),后者与AOFAS评分呈正相关(r=0.357,P0.05);AOFAS评分与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及Gissane角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跟骨后距下关节面平整度和Bohler角对踝-后足功能恢复效果影响较大,尤其是后距下关节面平整度,可作为跟骨骨折预后的判断指标。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朱学敏,唐三元,杨辉.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与疗效评价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6):524-527.
[2]、后距下关节面复位质量与跟骨骨折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3]、王书军,朱洪飞,王成,樊磊,周益军,康一凡.自制跟骨立体复位钳复位跟骨Essex-Lopresti舌状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8):797-798.
[4]、王振海.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跟骨骨折[J].中国骨伤,1992,5(1):20-20.
[5]、王洁伟.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0(1).
[6]、邹吉林,张志刚,姜宏,顾纯.撬拨复位植骨治疗跟骨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3):342-343.
[7]、邓忠虎 王培森.跟骨骨折跟骨牵伸复位外固定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6(3):238-239.
[8]、李亚屏,赵庆安,石福明,许海平,董平,汤华林,唐旭.手法结合跟骨夹复位弹拨固定治疗跟骨骨折[J].中国骨伤,2009,22(7):556-557.
[9]、邵珠桐,周宝璋,颜伟.跟骨牵引复位加足弓垫固定治疗跟骨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4).
[10]、刘善雄 罗永湘.应用可调式跟骨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距下关节内跟骨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1995,15(8):550-551.
[11]、朱献忠.闭合复位治疗波及距跟关切的跟骨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7(8):807-808.
[12]、孙克洪,郜晏星,沙明,周梁,褚琪平.手法复位辅助手术治疗跟骨骨折[J].中国骨伤,2012,25(2):110-112.
[13]、高道云,高山江,王志烈.经皮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9,12(2):139-140.
[14]、郭舒亚,孟祥海,宋宏亮,刘培亭.跟骨骨折小切口复位同种异体骨移植的疗效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18):1292-1293.
[15]、朱献忠.闭合复位治疗波及距跟关节的跟骨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7(8).
[16]、罗刚;郭书权;倪卫东;张宁.自制跟骨撑开复位器在跟骨骨折经皮微创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1,23(04):291-298.
[17]、程灏,郭建安,赵卫国,张兴平,徐克岚,方立,孟和.手法整复配合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跟骨骨折[J].中国骨伤,2000,13(10):622-622.
[18]、张蒲 侯筱魁.复位对跟骨骨折预后的临床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7,4(3):197-198.
[19]、于林涛.跟骨钢板治疗复杂跟骨骨折疗效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6):100-101.
[20]、尹龙斌,彭红元,杨军,蒲丹,谢宇,赵飒.球囊扩张复位骨水泥固定跟骨骨折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0(20):1874-187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