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N诱发PLCε基因敲除小鼠膀胱癌发生过程中病变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
| |
作者姓名: | 姜泰茂 杨志军 白云峰 李瑞生 孔垂泽 刘东烨 |
| |
作者单位: | 姜泰茂,JIANG Tai-mao(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沈阳,110001;解放军第463医院泌尿外科,沈阳110042);杨志军,YANG Zhi-jun(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70);白云峰,李瑞生,BAI Yun-feng,LI Rui-sheng(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15科,北京,100039);孔垂泽,KONG Chui-ze(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沈阳,110001);刘东烨,LIU Dong-ye(解放军第463医院泌尿外科,沈阳,110042) |
| |
摘 要: | 目的 动态观察诱癌剂N-丁基-N2(4-羟丁基)亚硝胺(BBN)诱发磷脂酶Cε(PLCCε)基因正常(PLCε+/+)小鼠和PLCCε基因敲除(PLCCε+)小鼠膀胱肿瘤超微结构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PLCε在膀胱肿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PLCε+/+和PLCε-/-小鼠各72只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BBN和自来水喂饲,实验周期为18W,按计划处死大鼠,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不同阶段动物膀胱癌的发生情况.结果 PLCε+/+小鼠和PLCε-/-小鼠膀胱癌的发生经历了3个阶段的形态变化过程:(1)上皮增生期;(2)乳头状瘤形成期;(3)癌变期.电镜显示的各阶段超微结构变化,以膀胱黏膜移行上皮表层细胞的变化最具有形态学意义,其中移行上皮非对称性单位膜的改变、多形性微绒毛形成、梭形小泡形成、微丝及连接复合体减少所致的壳层丧失,胞浆内溶酶体增多及印戒细胞形成、核周纤维层不规则或消失是癌变的重要依据,因此可作为膀胱黏膜上皮早期癌变的超微结构学标志.结论 PLCε-/-鼠的肿瘤形成时间迟于PLCε+/+小鼠,肿瘤发生率也低于PLCε+/+小鼠提示敲除PLCe基因可以抑制膀胱肿瘤的形成.
|
关 键 词: | 膀胱肿瘤 基因敲除 磷脂酶Cε 亚硝胺 超微结构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